星期二雜念
看了«返校»。拿來分析是有趣的,作爲一部電影,「恐女」的成份也太嚴重了。不過我原本的期待就沒有很高,所以看完是覺得沒有我想像地糟,可也沒好到令我想要誇讚。這片是無論好壞都會去看,畢竟是種嘗試與起步。至少看看電影對白色恐怖的思考到什麼地步了,就算覺得不夠好,也來想想問題出在哪裡。
今年白晝之夜沒看到特別動心的東西。河濱公園區沒有規劃得很好,大段大段的空地都沒有使用,不過在河邊看人跳舞感覺非常愉快,雖然我反射想:咦,這不就是華山那群嗎?果然就是。但在華山總覺得不是特別舒服,彷彿他們被擠在一小塊地上跳。公園好點,有種野外風情。我很少特別去公園,不知愛跳舞的人是否都在那,偶爾經過爵士廣場,也覺得空間侷促了些。城市似乎不是以人們經常需要跳舞而設計的。前陣子從文山運動中心走出來,倒是有發現一點進步,人行道設計過了,馬路與散步道中間有了長長的綠園,也不是多特別的花草,主要就是些綠色植物,很小的變化,作用卻極好。
大直ㄧ帶好得多。但最好看是變得無政府主義般的人群,或坐或臥,不做什麼,純粹存在。«緩慢上升»算比較有意思,更緩慢些會更有意思吧。不知是否受了影響,次日我發現在捷運趴了幾個女孩在觀賞電梯上的乘客,在電梯上的我也看回去並做鬼臉,表示「我也在看喔」,結果兩人竟很有默契地大笑了。商業贊助藝術並不壞,但今年看到有的感覺只是商業贊助商業,這樣下去,會變無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