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31 mars 2017
- 4 min de lecture
文學之旅我選擇了「拜訪中正紀念堂」,可能會讓人嚇一跳;公視做了逐字稿,我就把它連同播放資訊一起放在這裡了。拍攝前與導演與拍攝團隊溝通的即是,我們如何「並不正面」地呈現這個地方,所以選了夜間拍攝。我自己看了一下預告片的部份,我覺得當初想到的挑戰與最後做出的結果,還蠻有意思地。
我還記得什麼呢?我記得當時因為下過雨地上有積水,我們覺得很高興,當場打算非常用力地去踩水花,做點倒影破碎的效果,我們真的很用力去踩喔——不過我和維緯穿的鞋一開始並沒有設想過踩水花的效果,所以印象中是團隊中某一人穿某種鞋踩出的水花效果最好XD,不過我和維緯也是很用力踩了就是(鬼臉)。那時好像還有哇啦哇啦說要這個踩的、要這個踩得好的——嘿嘿我想起來了,是我們勞苦功高盡責無比的雅婷踩得最有爆發力......雅婷謝謝妳——導演的部份可能要等看完作品才知道該說些什麼,不過雅婷呢,真是拍攝當時的每時每刻,都想跟她說謝謝。我們的導演也很棒,一點都不讓人緊張,我有時會問,導演可不可以這樣那樣——她總是馬上就懂問題所在,是非常聰明有彈性的人呢。
順便說個小八卦,拍攝當天我認出她身上圖案,喊到「卡薩維茲!」她跟我說,我是第二個能夠做出反應的人。我很好奇我是敗在誰的手下,就問她,誰是第一個?她說第一個是陳傳興。啊啊敗在陳傳興手下,我超樂的(至於我在樂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了XDDD)。
播出時間是星期六,也就是明天早上十點半——啊希望大家看看,維緯表演完,我們有段超有默契的東西——我完全是當下反應(因為也不可能有準備)——不過我也不知道是剪在正式的片子或是花絮中,如果是剪在正式的片子中,那可不像花絮,真要把握時機觀賞了。其實拍攝有許多有趣的回憶呢.....。
「文學 Face & Book」第三季播出時間 公視主頻:3/4 起每週六10:30播出 公視三台:3/4 起每週六19:00播出 訂閱頻道看更多:https://goo.gl/NpL47M 支持公視看好視:http://bit.ly/1lWatUO
發佈日期:2017年3月27日
【跟著文學去旅行】中正紀念堂 《渭水春風》演出時,我哭了好幾次。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我不得不在中場休息時跟我媽解釋:我只是想到我青少女時,那時絕對想像不到可以有這一天──看到台灣史的東西在國家劇院上演。國家劇院那時就有了啊,三月學運五月學運,國家劇院是個布景嘛。 ──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永別書》很少去描寫景觀,所以當我知道要選一地方來呈現永別書,我覺得為難,好像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跟書連上關係,唯一個像影子的地點是中正紀念堂,書中很多關鍵場景都發生在中正紀念堂,或者不是發生,而是不得不用這名稱來稱呼它。《永別書》有幾個時刻會回到中正紀念堂,例如賀殷殷跟媽媽去看渭水春風、賀殷殷在年少時,跟高中同學去音樂廳聽完音樂,然後在大庭廣眾之下,第一次認識女生的身體,是在那裡,或者說學運……,裡面還有一段是說,這個地方,當我跟其他學運朋友們就會改稱『中正廟』,要叫它中正紀念堂?還是中正廟?我不喜歡叫它中正廟,一來是可能有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二來是我對廟沒有反感,但我對中正紀念堂是有反感的,這感覺很怪,我會不知道如何稱呼它,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距離,為何要在那裡紀念蔣介石不是我能決定或參與的。 以這裡做為文學之旅的地點,不是因為它有出現在書裡,而是我對中正紀念堂的體驗,對我來說,有感情的是台階,兩廳院的台階,我們常常在那邊無所事事或開政治會議,那跟中正紀念堂是抵觸的,即便是去玩樂也是抵觸的。最核心的感覺,表面是尷尬,其實是憤怒跟羞恥,那建築的政治的意義,或政治要加諸我們接受的記憶或意義,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我沒辦法。我們去看表演,我們知道我在迴避一個東西,那東西比我們龐大很多,那些抗議也只是很短暫停留在那裡,但是中正紀念堂你很難把它移開。 當我重新去回味這東西,如果要回來看一看這地方,為了《永別書》回來,我體會到一種平行關係,在這地方有一個反文學的龐然大物,它對我是不文學的。這剛好可以解釋永別書寫作的步驟,去面對陰影跟瘡疤,那東西是被意識到的,它的書寫關鍵步驟,永別書不是優雅存在,而是在醜惡的事物的威脅下如何生存下去?我們抵抗或暫忘抵抗或做一些毫無關係的事,把不文學的東西納入感知範圍就是文學很重要的態度。」──張亦絢 (《永別書》文學之旅 逐字稿) 作家: 張亦絢 作品: 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 藝術家: 吳維緯 跨界藝術類型: 單人表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