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 Nathalie Chang
- 18 avr. 2017
- 2 min de lecture
前幾天聽到一件很感人的事。一個(可愛的)高中生告訴我,在畢旅(畢業旅行)的遊戲活動中,導師要大家說自己的夢想。至於導師,本人也說了他的夢想,夢想很簡單,原來老師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老師——因為他本人在讀書時碰到一個很好的老師,所以他有了做老師的夢想。
「那他現在跟你們在一起,不就是圓夢嗎?」
「對呀!」
沒有什麼,比這樣的事更讓人高興了。這番話或許比什麼教法之類的東西,都要有教育意義。與此相反的例子我聽過一個最誇張的,不過是發生在四五十年以前的事了,說是師專的某老師,因為一心想去德國留學,所以就以德語上課,根本不管台下的學生一句德語都不懂。德語當然不是這事最關鍵的,而是其中不珍重他人的問題。
我在法國讀書時,有個地位很不錯的學者,其實也是因為愛教育,所以還特別願意來給大一大二開課,大一大二有些還搞不清楚狀況,剛進教室話說個不停(法國人愛說話到我們很難想像的地步),每堂課都準備的超級紮實的這老師,有天惱了:「你們真不要知道,我心中有多麼不在乎你們!」我一聽反而樂了,幾乎想舉手說:「這怎麼可以!您怎麼可以不在乎我們,您必須非常、非常在乎才可以。」——我當然沒有活潑到這地步,而且這話也是不必說的。只有傻瓜才會以為,說「我不在乎」的意思是真的不在乎——他馬上道歉,說「你們這樣嘰嘰喳喳,好像我女兒每次一開口話就停不下來......」幾乎是求饒了。
「在乎」這件事真的很重要,做一件事可以偶爾有失風度如上述老師,偶爾表現不完美,但如果能夠傳達「在乎」,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說到的這個老師改分很嚴,但發卷子時一定都把有分數那面朝下傳,因為我們並不上前拿,而是在同學中傳回,也許是顧及有些自尊心強的拿了不好分數——這麼多老師裡面也只有他有這個習慣。要是從他那裡拿到高分,總是很高興。
老師裡面也有各種風格,像我用功而拿好分數的學科,通常印象不深,因為覺得是自己該得的。最難忘的是有一科,我估計外國人怎麼拼也拿不到好分數,再加上我本人興趣問題,所以是提早放棄了地去考試(因為我先算過不影響到我的平均,只去攻可以拿高分的科),老師要是給我零分,我都不會有意見。卷子我還是努力寫,畢竟老師待人不錯課也好。後來卷子發下比我想像分數不難看,最感人的是,評語還寫了「很有風格」——我的天,鬼才信呀,老師一定是想破頭都想不出有什麼優點可說,這個老師教的是「法國某某年代的電視經濟」,風格算什麼呀。這種在人生中受之有愧的時刻,其實存在著最深的教育影響力。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