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剛上市不久的《再見鄧南光》,放了一篇試閱,標題是〈捨棄模仿 努力創作〉──簡單的標題,讓我震動到沒法讀本文。共振那麼強,應該不是因為鬼月的關係。實在因為這說了我放在心裡的一件事。
說得遠些,源起於有次無意間看到一幕,某個法國劇作家幾乎是氣急敗壞地呼籲:劇院、觀眾以及研究者應該放更大的心力在當代作者的作品上,應該有一定比例的預算與作為是支持當代作者,而不是守舊地抱著經典不放。
當時我忽然警醒了,其實從沒有要忽略,說得白一點就是作者還沒死掉的那些作品。但是研讀當代作家困難,原因是得有方法去取得資訊。經典的東西,圖書館手一伸就有,要親近當代作家,不對有心的出版社有些認識,未必有足夠的餘裕去尋訪。但我別的優點沒有,只要挨罵挨得有道理,通常就會立即改進。這就是老子說的「是謂早服」。我因此多看了一些相對「不知名」作家的作品,收穫很大。
這個警醒,使我想來提一下最近台灣出的兩本書。

《卡夫卡的42個魔幻時刻 》的編輯方式,正好就落在這個「注目當代」的精神上,這個我會給它別名叫做「卡夫卡過台灣」的台灣作家合輯,成不成功我不好說,因為我也寫了一篇,所以多少有必要迴避一下,不去誇讚。但我覺得有必要說得是,出版社在聚合當代作者的努力一事上,對讀者形成的便利。讀者們或許也認同上述我提到的劇作家意見,也願意不作盲目崇拜古人的自由開放讀者;但是未必人人有那麼大的心力去知行合一。
兩全其美的方法,或許就是來翻翻這種合輯,如果有情投意合的作品,就可以各自帶開,繼續下去......。
《暴民畫報》是另一個好例子。它除了是黃子欽的圖像系列新生,和《卡夫卡的42個魔幻時刻》有一個共通處,除了圖文並茂外,它也是一個文學作者合輯:《暴民畫報》的作者,甚至有幾位年輕到尚未有個人單行本出版。

就「注目當代」這個命題來說,它的精神不只是進行式,還是「努力創作」的起跑式。
我曾經被提醒,因而獲益良多── 今天我也來做個提醒人:歡迎光臨, 文學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