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今天要推薦的是一部書中之書,大概可以稱為「書大王」的書了。
這書不但書是厚的,就連書名都比別人佔空間,一共就有三行。
第一行是《人民難道沒錯嗎?》──在沒打開書之前,我每次看到這本書,都會在心底吶喊:書厚難道沒錯嗎?然後就很不開心地走了過去。
第二行的書名是《怒吼吧,中國!》──因為我自己已經在怒吼了,對這書名中的怒吼,就沒什麼感覺。第三行書名寫得是《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好了,這下還跑到俄國去了。
昨天才一翻開來,歐拉拉,完全欲罷不能。光是這三行書名就大大大有來頭。
「人民難道沒錯嗎?」語出布萊希特的詩名──大凡跟布萊希特扯上關係的,我就像那個童話裡被金鵝黏住手的女孩,黏到了就絕對放不下來。第二行的《怒吼吧,中國!》──原來是俄國劇作家根據1924年中國萬縣的一個真實事件,寫成的劇作。在20-40年代,曾在十幾個國家上演過,包括楊逵與竹內好都曾介入劇本翻譯與改編(竹內好──如果讀過孫歌的《亞洲意謂著什麼》,就會知道竹內好是個相當有趣的人物。)──所以這齣劇作的盛況可以說,《鐵達尼號》也要甘拜下風。
這是一齣生命力十分強大的劇作。至於兩個長長俄文名,阿特與阿梅(向來一開始讀俄文東西,第一步就是替各人物取個快讀小名,否則光是讀各人的名字就夠再讀一次《卡拉馬祝夫兄弟們》了),更是認識戲劇史(文學史)或政治史,萬不可錯過的人物。我讀了的感想是既深且多的,不過這裡只說推薦的三個理由:
1. 這是一本充份讓資料說話的作品。這是了不起的。還不是因為資料來自多種語言,光是搜羅翻譯就需要非常工夫,而是這實在是太對得起「書」這個概念了。書未必是要創作什麼絕對的一家之言,整理與編輯資料以使他人能夠追索與參考,這是知識共享與保存的大用心,這本書從這個角度來說,已經令人極度驚豔了。
2.再來這本書也好看。因為作者邱坤良的文筆是細膩的,不像某些寫藝術史的寫得像是高中參考書的重點整理──讀重點整理是最糟的,因為除非重點是自己做出來的,去脈絡化的結果,要記憶沒記憶,要概念沒概念,根本是白費時間──這書雖然也附了些對照表,但做史書讀,是令人享受得不得了,從來沒有快下結論那種東西,這對閱讀是非常好的訓練。就算對戲劇或歷史沒有特殊興趣,如有人是單純想要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我也會非常推薦這本書。
3.再來是從藝術創作上來說。一直以來,討論起文學或電影,非常令人頭痛的就是,許多人幾乎完全被「非疏離化非史詩」的傳統所制約(彷彿布萊希特從未存在過),要不是完全對相關的美學手法無感,就是哇哇叫像抱怨新詩怎可不押韻。對於左派「為政治理念而非政權」服務的美學實踐與過往,要不是被混為一談,要不就是所知過少──這當然也是受限於過去白色恐怖,或是這本書指出的史達林大清洗的禁錮,所以這本書真是個很好的機會,令這些過去的創作寶藏「浮出歷史地表」。可以說創作者必讀吧!
最後我又想到赫爾岑,這種時候就是會想到赫爾岑,不過改天再說吧。
但我還是想抗議,不能分冊出嗎!大本書手拿就是會痛呀!不是每個人看書都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呀!實在是看在內容太好上,原諒這書出到那麼大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