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五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13 juin
  • 2 min de lecture



1.我不是太喜歡«她眼中的世界»這個片名,因為訊息太少了,看不出到底是關於什麼,如果只用女攝影家的名字黎,我覺得還更好一些。但看了幾個影片介紹,就覺得還是應該去看這片。看完後覺得,重要的是這段幾乎被掩埋的故事。這個女攝影家確有其人,阿翔(汪正翔)寫過關於她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不過文章是一個縱覽的角度。電影則側重幾個特別關鍵的事件。


   電影來說,我不是非常滿意。覺得是兩百分的素材,拍成八十分的電影,應該要至少拍成九十分——但我對電影特別挑剔。瀏覽了一下觀影的反應,一般想看故事的觀眾,倒都沒有我的抱怨。我認為整個電影團隊都有意識到這是極其有意義的題材,可「電影性的選擇」並沒有全做對——剪接應該要重新來過。即使要作為一種完全讓演員帶的影片,平鋪直敘到這個地步,也還是太可惜。英國«時尚»沒登出集中營等攝影作品那整段如果有拍好,其他不怎樣都沒關係——但那段不該處理得如此簡單——撕照片那段本應驚心動魄——其實電影有個簡單與傳統的方法,就可以讓整體更加立體:加入撰寫得當的敘事聲——有兩種聲道,就能讓某些作為劇中人物無法擁有的視角順利嵌合。


   雖然生平介紹式的傳記電影,有它的價值,但傳記電影要好看,還是要有提問意識。法國到五零年代,都還在討論是不是完全不存在集中營的影像(或少之又少),對照起來就知道這部電影出土的事件有多驚人。但因為電影處理起來彷彿只是個人遭遇,沒能呈現事件的尖銳度。但我覺得還是值得進電影院去看。也可以多少了解為何«時尚»在某些人心目中,有過特殊價值。


2.Pierre Nora(1931-2025)過世了。«永別書»初版的新書發表會上,我介紹的就是Nora對記憶的三種定義。——是個非常好的作者。記得台灣也有譯本。



 
 
 

Commentaire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