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29 janv. 2016
- 3 min de lecture
雖然經常期許自己是一個「買書很少」的人,但是如山洪爆發般的書架,仍然毫不留情地否決我肖想的自我形象。我所謂買書少的意思是,十分之九的閱讀都從圖書館來,頂多只有十分之一用買的。還有就是絕不亂買。但這結果是,買回來的書都是寶貝書,即便一個月只有一兩本寶貝書吧,一年下來多出二十本書,對書架還是極大負擔,何況20本書也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只要看書架擺不下,暫時裝成一箱箱的書就知道,要做到藏書減量,真難。
比如立下任何喜愛作者的書都不超過兩本的規矩(那種寫三部曲的馬上就令我開始鑽自己立法的漏洞,謂三部曲仍應以一本書計算......唉!),其意雖好,但是喜歡的作者卻會日積月累,怎麼嚴格控管,要讓書架少一本書,還是令人頭痛。
詩集與各種劇本是完全不考慮轉手的(你們沒有成為二手書的命運),這文類往往圖書館都不全了,集到了借出都不捨,所以看都不用看,屬穩穩佔據書架空間類。直接跳過。
小說類的書也沒想像中容易更新,會買回來的,都是對我而言特具經典性質的寶書,雖然多半都看過許多回了,但未來想必也不時需要重溫,偶爾想淘汰所謂次好的小說,看來看去,卻沒有幾本能將其歸於次好類。所以小說類也難闢出書架新空。
再來是理論、史書與藝術類的書,這個領域也是非常完蛋地難以割捨。已經是我所謂最節制購買的書種了,就是不是喜歡就可以買,而是除了喜歡,還是未來覺得會有反覆參考價值的書──買時就已經知道是難分難捨了,現在即使用力盯著看,也不可能減少它們的魅力,所以也只能放棄排除它們。
另外還有為了平衡過份知識取向的所謂美好生活書,比如《懶人也能成為家事王》,這能割捨嗎?關於家事,我就只有這麼一本常備書(食譜等另計),何況它還非常精采──但事實是家事王是真的,照書裡的勤快標準,如果那也可以叫做懶人,那我豈不要被歸為廢物了......;所以這本書除了實用以外,因為其名實不符,也帶給我莫大的樂趣。這種萬中選一的書也送不得。
真是發愁。
看來看去唯一可搬離我書架的,好像是吳億偉的《機車生活》吧,說是搬離,不過是覺得內容夠好夠適合轉送家中少年。拿下來翻一翻,一翻就翻到〈我的房間很亂〉這一篇,「......相信有人看到這裡,一定會想有時間寫這些事情,還不如去整理房間。」──當下就笑跌坐到地上。那麼好笑,真捨得轉送人嗎?又放回書架了。結果苦心巡弋了一回,毫無進展。讓我幾乎忍不住想要脫口詛咒自己:可惡!妳不如去死吧!──話說得太重了,不過這真是無奈的心情呀。
寫到這裡,突然有種唱戰歌的亢奮心情,所謂絕處逢生是也。好老的旋律砰砰砰跑出來,八百年沒唱了,
應該是小時候為了自我勵志常唱的歌,此時突然冒出來:「你走吧(我說的是書),我不哭,無論多痛苦.....。」
「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當年應該是大紅特紅的歌。連歌名我都不記得了,打「明天的我」竟然也能找到,電腦啊我難得想誇你一下真聰明。大家整理書架時唱什麼歌呢?唱這首心情會超嗨的,哈哈。愛書的心情,真是和戀愛的感覺很相似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