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29 juil.
  • 6 min de lecture

Dernière mise à jour : 29 juil.

1.先向「文山退葆」的罷團志工致敬——他們馬上要去支援罷免羅明才了。726後首要事,絕對做823罷團志工的精神後盾。


2.想著今天我要安慰許多人,本打算先去吃盤龍鬚菜。但龍鬚菜沒開。我改喝西西里氣泡咖啡(真會為自己謀福利),提振精神。就以游盈隆的說法開場吧,他說大罷免會失敗是因為「選錯戰場」,「在深藍區罷免深藍立委」(那麼難怎麼打得贏)——可難道有別的戰場?並不存在罷免「在深綠區的藍委」(他們應該就不會選上,不是嗎?)這種選擇吧?


   這就比如說屋頂破了大洞,正確作法就是齊心去修屋頂,而不是很優雅地說:我本人特喜歡擦玻璃窗,擦玻璃窗才是對的戰場。把玻璃窗擦得再明亮,也不能擋雨呀。又不是打電動逛百貨喝下午茶,還選戰場呢。


3.罷免事實上就是逆向的選舉。它很難。我一開始就算過,三階需要很多票。我不懂選舉,但我算過數。有個檢討說,民進黨連罷團的側翼都做不好。會選舉不見得會罷免。罷免韓國瑜算很厲害——但那也不是民進黨罷的。我把自己放在民進黨的位置想,我並不覺得側翼那麼容易當。王義川面對質問,如果一開始把主從位置調換,改由民進黨先行,罷團跟上,是否結果會更好?王義川沒什麼遲疑就說,不會。民進黨先行只會比現在的成果更不好。(這裡我覺得可以給爽朗的人愛心)——不操弄,才是好的態度。


   民進黨正在落實把其他團體當作值得珍惜的夥伴的民主精神。讓沈伯洋負責,這個選擇不傳統。沈伯洋自己都不算有選舉過——如果是選舉不能沒有操盤手。如果選舉操盤手選了沈伯洋,那就是錯誤(因為他應該沒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從好的一面來想,民進黨想走出稍微不同以往的路,想要「不總是藍綠對決」與「結合公民運動」,那沈伯洋就類似實驗性人選。林右昌只有自己選過,也沒輔選成功過。——但到三階其實是選戰。罷團沒反應過來很正常,因為罷團本來就不是政黨——可現在來想,不轉換成選戰的公民運動,有可能贏得罷免(選戰)嗎?政治學與社會學都該研究。民進黨如果提醒罷團這部分,會像下指導棋。不過,民進黨有沒有意識到,也是問題。


   罷團的卡羅說出民進黨市黨部主任很幫倒忙,這些看似小的細節,民進黨都應該收納建議,檢討並作為未來基層人才訓練的資料才好。其實我也不算懂選舉,就拿看板來說——看板有用嗎?沒用的話應該不至於要掛那麼多,可我個人看到都覺很煩,就算上面人長得不差也沒用(我不是說賴士葆)。三階時,罷團看板不成比例地輸給被罷方。民進黨基層沒有恰如其分地運用資源應該是真的,一個巷子賴士葆就掛兩大看板,另一個民進黨陳聖文的看板,也沒借罷團用——每次經過就看到標語寫,陳聖文跟你說早安,我都在心裡回,不需要。我不需要你跟我說早安。


4.YT竟然在這種時候敢推羅大佑的歌給我,馬上點掉。換«滅火器»(我正好有火氣要滅)——寫到這,就得說——前陣子我就說過,不能小看朱立倫,他過去幾次被批得一無是處,但選戰就是會打贏。不幸言中。不得不說,最後一星期,反罷方的節奏奇準,攻勢之凌厲——我本來就預估最後24小時,罷團有可能遭遇突如其來的攻擊,但再怎麼樣也沒想到,突襲會來自顏厥安老師。支持罷免方的反應也很快,至少有兩個國際法與科技法專長的老師寫了「法對法」的回應文。


   作為顏老師的長期讀者,我的質疑不是論點,而是文風太不像他了。我認為該篇文章看起來「有兩個作者」。誇獎牛煦庭與陳昭姿部分,看起來智力直直落,比較像卡提諾法學派。但當時已過午夜,雖然寫了一陣,但後來想想算了,來不及補救。


   有動機不純論,認為這是為被提名大法官做準備——對藍白釋出善意,圖未來大法官提名之通過。在對顏文有回應的發文中,劉靜怡(我去看了她臉書,因我不知誰跟誰是朋友,矇矇看)則說,一定會被認為是「求官文」,意思是劉靜怡本人不信是求官。可是顏文內容近乎諂媚——幾使我懷疑顏是否遭綁架。還用了殷海光呢,讓我更是嘀咕。


   他素來對法的要求是有點超乎常情的高(我記得他對香港問題,寫過的文章),可邏輯通常清楚,文筆也很齊整——竟突然開始寫軟調的「感觸文」,還賣身分——時間點是最大毛病(這種時刻就是造成對方沒有足夠時間反擊的選戰效應)——整篇的操作性奇高,我甚至覺得更像特務會寫的東西——我對「政治宣傳」,從上古到現代的手法都有興趣,看到包裝過計算過的暗示取向(如同廣告)都覺很刺眼,所以有「兩個作者」的推論。發表的時間押到最後,就不是為了討論——只是讓多家媒體拿去做類似「深綠反罷」的標(他自己提供接點)——我不覺得顏老師會如此沒品,是他或編輯或誰做成這種劇本,我比較不會猜是他本人。但也難說。也許被隕石打到頭。但今天不深入這點。我看過文學理論家文風突然大鬆,觀察是對編輯有情慾的關係——所以,難說。戀愛文筆就變差這種真討厭,要變好才是。變差還想吸引編輯?可能是自殺型戀人。


    我無法清楚評估這類文章的影響力,但在幾個圈子是有引起譁然。曹興誠說,中共對臺灣的滲透太嚴重——單看這句,可能以為誇大。然而,就算我相信顏老師沒被滲透,但利用那文章像生產鏈般的多重「展演」,就感覺是有固定套路的。非常傷腦筋。——看過一個防蟻的廣告,說有這個東西,螞蟻就會失去方向感而死——我覺得螞蟻太可憐了,就沒買那帶有迷宮效果的碗櫥——我覺得這陣子的綠營朋友,就像螞蟻一樣,不斷被「綠(學者、大老)反罷免」的訊息轟炸。


    ——部分綠營支持者如果沒被催出來,我覺得「很合理」,因為藍營的策略就是持續換方法說「綠營反罷」——賴士葆彩頁宣傳就用了呂秀蓮、陳水扁和謝長廷,說他們都反罷——但至少兩人我覺得基本上是無辜的,呂秀蓮不清楚。我覺得有在關心罷免的綠營朋友,是持續被當成目標「攻擊」。如果最後被打得頭太昏(像迷路螞蟻)而不能決定出門投票,我認為值得同情。因為這類「攻擊」像跳蚤一樣多——到底誰能負責抓跳蚤?


   5.我決定今天都安慰人,不罵人——唯一例外是對林濁水——他因為對立院改革有特殊感情,一直不能看清白營提的立院「改革」,根本與民進黨過去提的貌合神離。他老是為了夾帶「立院要改革」的訊息,不夠善盡言責——在我看來,這是過於師心自用。不是說不可以有改革立院的主張,但一碼歸一碼。又不是笨蛋,那麼經常「做球」給統媒,真的變成台獨理論(但不實踐)大師了。


   陳昭姿糟糕得不得了,剛剛看到報導她說民進黨表現善意的方法是「把柯文哲放出來」——到底是多沒法治觀。


   6.說好不罵人,還是罵了兩個。糟糟。觀察到的一些事,慢慢說。目前很多人的痛苦,應該與迷惘有關。該不該說「沒有輸」呢?有人覺得是阿Q或避重就輕。作為文學人,«伊底帕斯»結尾的那句,「別在一個人未死之前,就稱他為幸福之人。」總是在我心中——這個的意思是,不到最後的最後,命運都未卜。個人哲學嘛,我一向認為人生是由無意義的成功與有意義的失敗所構成的。所以,成功根本上來說通常都蠻無聊——儘管求敗太不自然,還是不要太矯情才好。罷免追求的還是應該是罷免勝利。對於個別的事項,我仍然認為「要實際」,「要知道比數」,「要解決困難」。很多人開始覺得「自己是少數」、「只重視過程」——然而,從數學來說,這也不準確。投同意票的人,只是「在是少數的行政區裡是少數」——因為有分區以及區的歷史結構。對於罷團志工來說,「雖敗猶榮」這個說法應該是適合的。


    有多少反民主現象,能得到如此高規格的民主糾錯印記?各位高貴可敬。未來當人們想起,曾有人不對民主惡化袖手旁觀,不任其自生自滅——他們會得到的,是跨越時空的支持。你們讓我們看到,人是多麼有價值,民主是多麼有價值,各位的行動愛,戰勝的是死亡。這是最美的不朽。


 
 
 

Commentaire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