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前陣子讀完《河流之聲》,是加泰隆尼亞文翻成中文的作品。在網路上看到有〈加泰隆尼亞:失語三百年〉,原以為是這本小說的書評,但不是,只是一般性的介紹。
在談《河流之聲》之前,想到以前有個法文文學系的老師提到,世界各國的人都比法國人容易接受拉伯雷的文學,因為法國以外的人看得是譯本,但法國人看法文,會有許多古字或遠古表達,對法國讀者,反而並不容易了解。這也是文學有趣之處。就以加泰隆尼亞作品來說,台灣的讀者,讀到的都是中文,只要有興趣,語言在作家出生地是否被打壓或禁用,是不是屬於較少人使用,對閱讀或文學價值來說,不會有影響。這本小說在台灣的出版,十分值得借鏡:使用少數民族的族語也好,拼字未統一的河洛話或客語也好,都不減損作為文學的希望與力量。如果一種語言太難學,比如說噶哈巫語我可能今生是來不及學,但大不了就是想法找人把這些翻成另一種文字,來讀譯本。
插一句題外話,基本上歐洲的語言學家,認為沒有什麼方言不方言,語言是沒有高低大小的;所以或許有人會以為加泰隆尼亞語是加泰隆尼亞區的「方言」,但以晚近的語言學角度,它就是一種語言。
一開始,我也很擔心自己對加語的文化了解不多,會不會讀起來隔閡,然而事實是,完全就跟任何外語翻成中文的作品無異。講述的是非常複雜又深層的人與歷史,但拜小說家喬莫‧卡布列厲害的小說技法,所有複雜深層的東西,就如一部「好萊塢」電影一樣,有人物、有情節──我在好萊塢三字前加了引號,主要是這本小說另一個好看點,是如何「以塢反塢」──什麼衝突啦、懸疑啦,市面愛販賣的所謂商業電影或小說的必殺公式,都可以在這部小說中找到熟極而流的運用──但它仍然是在公式之上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夠提出其他運用公式者,沒有能力提出的問題。
許多大膽跳接的對話場景非常漂亮,毫不突兀。一開始,我覺得用跟拍丈夫偷情證據的小學老師兼女攝影師,串起整個故事,似乎有點令人沮喪。因為感覺她是各方面都失去魅力與活力的一個人物,就連一般小人物英雄,作者也會把她的平凡與失敗加點趣味與神聖,但越看下去,越能體會作者成熟的用心:任何人的困難都是困難,任何人的努力也都是努力。到了最後,更會明白這部小說的深層反法西斯文化,那寓意有點像:要真實地愛人,不是愛鑽石般的人生。這裡的反英雄是深刻的。
上述都還是小說極次要的優點。卡布列選得都是很「小」的點,一定有更具事件性的屠殺,但是卡布列基本上只以「本篤小男孩」被殺一事為起點,然後抽出來的絲,無比漫長堅韌。
此外,還有對天主教宗教勢力,如何與佛朗哥政權支持者合謀的描寫。對法西斯參與者的批評,罕見的不限於講述殘暴與投機,還深入到剖開以愛情為名的激情。最精采的部份暫時不說。編輯上略有美中不足之處,是註釋中關於佛朗哥政權一條,採用了維基百科上的敘述,貌似中立客觀,但也流於浮面,未能照顧對歐陸政治史較不熟的台灣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