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 Nathalie Chang
- 23 févr. 2016
- 5 min de lecture
據說國際書展進館人數掉了很多。我對書展抱有矛盾心情,但原因相當個人。總會有一個兩個東西讓我很想去,今年就是張愛玲,還是會想看一眼,看有什麼自己漏掉的東西,最後看到兩三個有意思的東西,我就很滿足了。但書展讓我痛苦,主要是我沒有方向感,尤其對這種棋盤式的。我大概是屬於很能接受自己的那種人吧。完全不努力改善我的無方向感。那怎麼辦呢?我就憑信心與第六感逛,比如張愛玲展吧,我就邊走邊祈禱,果然一步到位。之後大概失了神靈指引,好幾次氣到我怎麼轉來轉去都轉不出同一區塊。解決辦法是找方向感好的朋友一起逛,但事也有輕重,這種不大的事要出動有導盲犬能耐的朋友,還是不好意思。雖說如此,今年我還算挺有收穫的。
本來有一區預計要逛,就是大學出版社,發現它在容易找到的邊角,幾乎想賴著不走了。到了現場才知道會有《求生意志》一書的座談。這本書還沒出版時就注意好久了,但總覺得要翻過才能決定要不要。可以聽聽譯者談,完全正中我下懷。
還有點時間,逛了逛。最後,書展我買了四本書。分別是:
《求生意志》、《崩世代》、《社工員的故事》與《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現在很快綜合報導一下。
座談與談人切題切得很準,《求生意志》可以有另一個名字,就是愛滋意味了什麼?
對愛滋我有一個可以說廣泛的興趣,不太與醫藥有關,就是看到它在廣義的文化上如何影響了人們感知事物的方法。有次我與一個七年級的法國男同一起去看回顧愛滋歷史的電影,就是téchiné的《Les témoins》。看完去喝咖啡。小男同是哭得泣不成聲。而我是有點隔閡的。原因是兩人差了十歲左右,我會覺得,你再怎麼感覺震撼或憂傷也比不過我們這一代吧,因為相較之下,新一代至少是生長在已經知道要杜絕愛滋歧視的氛圍裡了,我們那年代,還多得是以恫嚇與非理性談論的狀況呢。不過我也不是完全不能同理他的戚傷,就是後來十年知識面對愛滋的態度是進步了,但是一種比較冰冷治理性的防治愛滋,並沒有全面地照顧到,一個人單純面對一個文化污名病的複雜感受。換句話說,把會不會感染這問題放在一邊,也還是有許多感受性的問題應該深入。《求生意志》是一本大書,簡化來說是以巴西「有愛滋的人」的處境為對象的人類學著作。但我同意講者說,這不是一本應該只侷限在學術界的理論書。對愛滋有關注或沒關注的人都很可以一讀,因為在方法上,作者示範的是,如何呈現複雜現象,使複雜性有可讀性。所以這本真是蠻推薦的。
再來《崩世代》長期已經是好評連連,我就不費力多介紹了;本來買下的兩個原因是我多少算是《勞陣》的讀者,往年都還是在書展順道帶回他們的期刊,今年聽說勞陣等租不起書展攤而不擺攤了,作為圖方便的讀者,坦白說,我有一點不爽主辦單位。(雖然整件事是怎麼回事我不太清楚,但是同樣進場與花時間,我感覺比較虧就是了)本土的勞動的分析,勞陣的文字,還是大部份電子媒體無法取代的明晰與扼要。事實上,我對於在某些偶然狀況要給散文寫作者意見時,常常覺得很頭痛。因為不少散文或說文學作者,一讀就知道是沒有閱讀社會科學類讀物的習慣,下筆的很大毛病,就是除了搏感情還是搏感情,要描述現象沒有描述,要提出問題也沒有問題可提出。很頭痛時,我偶爾會想,要是學校教材裡能放兩三篇類似《勞陣》這種刊物的文章就好了,學生要不要同意他們的見解是另一回事,但至少有概念,文字作為溝通的工具,什麼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最低程度的好文筆。《崩世代》也就是這個風格,話術的極小化,論述的極大化──當然傳統上沒有年度散文會到勞陣刊物中去選(我推測啦),不過偷偷洩露一下啦,刊物作者群裡是不乏台灣家學淵源的文學二代地,所以文字功好,也不只是個單純會寫,或也是個有所傳承吧。這本書買不買其次,但真是要看過。
《社工員的故事》是回頭書,我抱持的心態本是如果不太好,損失也不會太大,總是想看一看。結果是五顆星的推薦。其實連《蘋果日報》頭版都作過正妹社工如何如何的頭條,也許有人會覺得社工的故事?還需要看書嗎?只要看一看書裡的任一篇,就會知道像蘋果那樣的文章,為什麼是消遣性而缺乏文化延展。我覺得這本書有三個特大的優點,除了社工主題外,它是透過實地工作者的自述來了解不同社會議題的一本書,此為一;它是透過中間人而非偷窺與剝削者來認知底層人物處境的一本書,此為二;它是一本基本上不是那麼有時間扯淡的工作者,來談他們的工作──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他們把最有急迫性的反省與訊息拼了命傳出──坦白說,這是一本精華之書,說起來,不過是許多篇的自我介紹,但是如此生動與深刻的自我介紹,說真的並不多見。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這我主要是衝著哈維來買的。書架沒有位子放那些大部頭的書啦!買理論書最吃虧就是,如果讀的時候就吸收了,書放在書架上就沒意義,我又不是研究生得時不時引用。不過我還是要保留一本最薄的,意思是隨時想要聽一下哈維的聲音,不至於辦不到。就以一個簡單的說法來說這本書:上面幾本書都會不斷提到「新自由主義」,如果不了解這幾個字,甚至有可能將上述幾書都讀偏了──這就可以看出一種功力,不能假定所有的讀者對於新自由主義都有充份了解,那麼說明這個詞就是最基本的。上面幾書看似都較哈維的書「平易近人」與「面向大眾」,不過,如果真有為大眾著想,還是必須提一下,如果這個詞會卡住你,你可以在哈維的這本書中得到幫助。然後也是優美極了的散文。
因為我買書不少,竟然得到一枚出版社送的馬克斯頭像做得胸章──這到底可以配我的那件衣服啊?傷傷腦筋。
最後一句話,我覺得《求生意志》就是張愛玲會愛看的那種書:纖細、婉轉、但又不失強悍地打開窗子說亮話。充滿了曖昧鬥爭與──與,哈,當然就是求生意志啦。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