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每回只要發現自己是在展期最後一天才趕去看某個展覽,就會對自己有一種輕微的不齒──這真是個壞習慣,一來這種迫在眉睫令人緊張;二來是萬一發現很精采的展,也來不及和朋友分享......。然而怎麼辦?人就不是完美的......;這個星期天我又是去趕了這樣一個展......。真是太不完美了......。

出門沒幾分鐘,滂沱大雨。淑女傘沒用至極,還沒走到公車站,全身都濕掉了。心裡嘀咕:「是有那麼熱愛藝術喔。」有一剎那,沮喪極了,為什麼非去看展不可呢?又沒人規定......。但是經驗告訴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看展這種事,就跟吃販一樣,定時定量就是定時有好處。忍耐著一種好像破碎紙娃娃的感覺,實在是出門時一點沒想到雨,穿了最不經濕的衣物。

有人知道公館不營業一陣子的「蘭陽美食綠色臭豆腐與米粉羹」嗎?原來「立方計畫空間」就在它旁邊。手機裡當然有地址,但被雨淋過後有點煩,我就又鬧了這種「討厭找路只想用直覺抵達」的脾氣。說來好笑,難道天地對我的脾氣有感應?當天我幾乎是直直就走到了「立方計畫空間」樓下。原本預估給自己十分鐘找路,一分鐘也沒用到就抵達展場,不禁懷疑:難道生氣會提高我的(找路)智力嗎?

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空間呢。想像中以為是藝廊,但事實上更近於兩個房間──絕無迷路之憂。一開始在巴黎看展,很多是大型回顧,動輒都是百件東西,這其實也是好,都幫忙聚攏規畫了,不用到處邊找邊跑──不過後來也會覺得小展更怡情,一次去一個地方看一個作品──或是五到十個作品,細嚼慢嚥,說是看展,更近於談心與呼吸......。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如果沒看到展,現在當然是來不及了,不過可以把藝術家的名字記一下,以後若有機會,千萬別像我一樣到最後一天才去看──非常棒的藝術家。1980出生於柬埔寨金邊。「關懷缺乏實體文件記載的非官方的故事」──簡介中說得很扼要,不過這些作品的好處是遠遠超過這個要旨。我先看了作品,回來才讀介紹。現下綜合記一下觀後感:

放置了懶骨頭的大放映室,令放映螢幕與觀看者的身體高度平行──整個地緩解了傳統電影院甚至大部份美術館放映室,視覺居中略高的設計。席地而坐因此最舒服。不少錄影或裝置都會透過改變螢幕大小數量或位置,重新條件化觀者的身體性──有些很成功,有些太刻意,這裡倒是恰如其份。影像更是環境性而非視聽焦點主導式的:來放〈獨白〉這個有著「去時間性」的作品,可說相得益彰。錄影藝術這一塊發展出來的美學其實是五花八門,但是合併歷史反省與低限敘事,說起來還是難度很高。最壞的紀錄片是種技巧性的填鴨,最好的真實電影有時也難免落入搶眼或主題取勝的誘惑──完全避開上述兩者的陷阱,但也不是離情少欲的冥思──像〈獨白〉這樣安於個人化的細部思路,然而又保有撞擊性──這大部份靠得還是藝術家本身已有相當淬練的能力。

如果思考沒有到位,類似的形式也可能太過形式化而無法喚出觀者的感性──看介紹才知道〈獨白〉是放棄院線規格劇情紀錄片產出的計畫,這實在非常有意思。雖然說並不宿命地認為院線必定一路墮落無救藥,不過像〈獨白〉這樣的作品,也使人更確認非院線路線的重要性與價值。傳統的劇情片並不是一無是處,但是高實驗性與人文性的影像作品,實在必須也有它在社會中的生存可能與茁壯計畫。除了〈獨白〉──〈炸彈池塘〉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很困難舉證的一個感覺,很多紀錄片大家或實驗電影作者怎樣都拍不出來這樣的東西──「我自己會讓自己心理平靜下來」──當很不讓人感覺像受訪者的受訪者對著拍攝者拋出這一句話,這樣準確地擊中「不忍足睹」這四個字......;我完全不知道該哭或是該笑,那麼悲傷又真實,幽默又可怖。無論記憶、敘述或拍攝,都有著難以被忽視但通常被忽視的「代價」──談論萬迪拉塔那的作品,很難不以主題論,但是我以為他真正獨特的價值,實在是一種走在主題邊緣的能力......,讓主題走到彷彿不是主題的路上,忽然間,有什麼東西更好地彈回且說明了該主題......。〈獨白〉講時間的精闢部份,後來才知道也是作者的詩。

寫到這,又想到前一陣子出的《策展簡史》,我上過作者的老師開給外國學生的藝術史課程,那真是最美妙的一些經驗──一開始我只是因為這段因緣買下這本書(想回味一下過去快樂時光),但這書精采之處太多,得找一個專門的時間談,結果就有點拖延了。美術界的朋友,或許不用提就消息靈通地買進這本書了。不過我更想推給很少或甚至不上美術館的人,先看看對談形式的這些幕後故事,認識這些策展人在乎些什麼,是怎麼走過來的──這也是另一種走入藝術的有趣方式。裡面笑點很多,雖然書名也許會讓人誤會是枯燥的理論。然而並不是。

剛剛看到517是國際反恐同日。

這裡也就放兩個聯結致意一下:

蔡雨辰的文章,〈記憶即認同?《永別書》與女同志書寫〉──這一篇是刊在《今藝術》五月號。我一直都還蠻喜歡典藏相關的出版品,《策展簡史》也是典藏的出版品,漢本遺址的事,如果我記憶無誤,雜誌相關部門也出了力。聯結是聯到木馬出版的臉書上──找找應該就能讀到──當然也可以買紙本雜誌,這也是我喜歡的雜誌之一。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