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最近似乎十分吵吵嚷嚷呀。小學時候我有個同學就叫素珠,但我想不起來她的姓,看到報紙標題,不禁好奇,難道會是我小學同學上新聞了嗎?點進去看,嚇了一大跳。不過可以確定不是我的小學同學。

這件事當然令人非常不舒服。以前常常聽到會有人說,台灣人會把外省人丟到台灣海峽,每次我都覺得很好笑,這事簡直比皮卡丘會來我家住,都還要不可能。省籍或族群問題,在我們社會是存在的,有一些是制度問題,有一些是文化問題,當然也有無釐頭的磨擦——把別的問題當成族群問題了。但我大抵是沒有什麼太嚴重的不安。原因有兩點,一點是我觀察到的,我們社會裡面,只要稍微有一點能力智識的人,都是往平等的路上走的——洪素珠如果是總統,那是真的要擔心,個人有些瘋狂詭異,這種事情在任何社會都難免。

如果說是閩南或本省人部份,有時平等的意願,我甚至覺得都到矯枉過正的地步——說矯枉過正不是責備,而是心疼。因為這個族群在平等問題上一直是不合比例地被污名。福佬中心主義,我認為是有的——但是要很謹慎地說明,這與中國或大漢沙文主義非常不同。就拿使用台語這件事來說,確實有客家人會因為不說台語或說不好台語,而受到非善意的對待。這裡常常有個誤解,台語人往往以為說台語是件很容易的事,認為說與不說是種意願的問題。

以前常說「吃台灣米、喝台灣水,怎麼不會說台灣話?」我就覺得好笑,那這樣台語都不用學,只要多吃幾碗飯就會說了。如果有父母雙方是客家的,即使客語流利,台語也未必輪轉。因為整個語言政策從大的層面如教育與影視等,曾經非常壓制多元,本來可以稍微平等交流的語言與語言之間,不平等就一直在擴大。比如說到在學校教台語或族語之事,倡導的方向一直是說母語,其實往往忽略了,這種語言教學,最能受益的,應該是這些語言非母語的學生——能夠受惠最多台語教學的,不是母語是台語的學生,是母語中沒有台語的,比如外省或其他我不知但應還有的狀況。如果雙親都說台語,學校教不教,總還是學得到;但是雙親如果都不是台語人,或說不好,學校就很重要。不是說大家都要神神地多聲道,但是有學習接觸,隔閡就會少一點。

人生還有許多事值得去做,但台灣明明是多語的社會,應有更多雙語或多語的人,才是比較自然的。如果沒有語言天份的人,大家另外包容也是很重要。一般來說,提倡台語文的人,走過被壓抑的路,通常不只是對台語,即便對原住民的族語或新住民的越南語等,都會有種很感人的過來人的愛護——但是光是恢復台語就已經辛苦得要命了,很難還要這樣的台語人又能通曉第二個被壓抑的語言(教學法、歷史、處境等等)——如果要因為這個原因,就說台語人是沙文,這是說不通也很亂來的一種說法。

簡單說,福佬中心主義在歷史研究什麼的,是可以觀察到的事實狀況——但這是一個缺乏資源再加缺乏整合的現象。比如說,為什麼寫台灣史是閩南人中心,原住民或新住民(似乎這是新的名稱稱呼外省人?)都沒有包含進去或比例太少?從結果來說,說有中心主義並沒有錯(但以責難的方式就沒有必要了),但因為光是將閩南人的歷史整理保存,都不是容易的——我認為,中心主義的問題,有更多是人力、方法與時間資源的問題。從結果判斷,不能說錯,但這對良性發展的幫助有限。尤其是方法資源,過去中國中心留下就是難適用的方法累積(但也有少數例外,較不為人知的中國史方法,但用在有利於台灣史的......)——所以大體來說,族群和諧,不是大家一起笑哈哈,而是彼此認知深化——資源與方法資源的累積,才是關鍵。

竟然寫了那麼長還沒寫到第二的原因,我都快把第二個原因忘了。第二個原因大概是,台灣社會是有傳統的——族群共生是台灣文化的傳統。隨便舉一個例,就我記憶所及,雖然呂秀蓮大家對她有許多批評,我的了解也非全面。但一直以來,為外省族群發聲以使平等(發聲不使平等那種蔡正元式的就不要提了——還有人在罵人是倭奴咧——這也未免太太太不像話了。),都是堅決到令人吃驚的。那不是宣言式的,是有論述、有記載可考的。還有太多就不列舉了。在我們的社會裡,這是美好的傳統,相比之下,一些怪人出招,不太可能會去破壞掉這些傳統。我們要記得這些已經累積下來的好傳統,相互疼惜。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