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五雜念

雖然最近最想看的是關於皮卡丘的新聞,但是看完關於南海仲裁的評論就沒時間了......(氣氣)。說幾句話在南海仲裁之後:大部份的報導都很零碎片面。本來有一篇還不錯的解說文字,但分析到最後,結論竟是一切證明了西方國家大欺小(西方國家指美國)——真的非常跳躍。就是前文告訴了我們各種實作的空間、不足、與可能,但導出結論的部份卻沒有推論——如果要做出這種結論並非不可,但怎麼會推論是一回事,結論用蹦得呢?

美國有操盤,我也不是不信,不過還是要把經過與證據說一說,這才有意義。我一氣就把文章點掉了,忘了是怎麼看到的,但那篇文章百分之九十是不錯的。

任何現實問題,形勢這種東西當然是存在的,要重覆一些悲觀的道德性譴責(弱國無外交或法院是有錢人開的),這也說不上是錯誤,只是可惜——我還是認為「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路總是人走出來的。要接受「結果可能不完美」這樣的未來去努力,以一種相對化的概念,而非絕對化的態度去努力。

一直以來都有我們缺乏國際法人才或是經驗這樣的呼聲,這個呼聲也很艱難,因為台灣的整個處境,也是一個國際法難題。也就是不是這個問題或那個問題給我們製造了麻煩,而是我們本身就被未解決的麻煩纏身——如果報導屬實,關於南沙群島的領海基線,內政部說要另案公布的座標,竟然從來沒公布過!另有人說,我們一向是主張U型線,沒主張經濟海域,所以才沒有公布座標——雖然兩方或都有道理,但座標沒公布這事,讓我不太舒服,好像掃地掃了半天,竟沒掃進畚箕裡的感覺。

從說要另案公布到今天,說是17年,這樣說來,敝國也是相當奇葩——其中是有難言之隱嗎?還是純粹就是政府盹了17年?

暑假的感覺呢,就是比較想推書。但是好書真的太多了,眼看暑假都過去四分之一了,今天我就先不磨蹭,至少來推個幾本。我覺得年齡層之分是有意義的,但如果自己覺得比較早熟或晚熟,那就自己移動就是了。

16-18歲

1.首推女書出版的《北歐經驗 台灣轉化》。

編者劉毓秀是《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的編著者,後面這本書年輕一代也許沒那麼熟悉,但是可以說是為台灣性別運動打下基石的一本書。記得我當年應該是引用這本書寫過很短的小文在副刊上,連「玫瑰之夜」(是的就是有一部份做鬼故事的綜藝節目)都打電話來問,可不可以引用相關資料——也真是沒概念,書與文章寫出來就是讓你用的,周到些就是注明出處,如果每次都要打這種電話,相關作者不知會有多崩潰。不過這個八卦只是要說,由劉毓秀領軍的女性主義相關研究,一向就有很強的民間性與對話性(曰通俗性與草根也可)——這本書又更加生活化與接地氣了!

我一向主張年輕小孩不能只讀書,要跟朋友玩、要跟各種人聊天,真的要讀書,就讀多工一點的書——這本就像瑞士小刀一樣的書,淺淺讀,可以生活化地了解長照、社區運動等議題;深深讀,則可認識北歐制度與台灣特性——無論年輕人是否已有該如何照顧阿公阿嬤的家庭體驗與困惑,或是未來要不要學習人文科別,這都是一本像是樞鈕的書,不只幫助認識生活事,也能為年輕一代奠定與人討論社會制度的基本能力。

2.楊佳嫻的《小火山群》。

這是一本可以用非常多不同角度去讀的書。如果推薦給168(16-18),我有三個理由:第一是,就像音樂界有個說法,要盡可能不要聽不好的音樂——換言之,就是要聽,就要聽好的音樂——文學界裡面也是有特別好音樂保證的,比如佳嫻。她的美文很少文勝於質,所以是挺好的文學教育:首先你/妳就會非常享受優雅與動聽的精準度。這書雖名小火山群,但老讓我想到冰淇淋。它的本色在我感覺,其實是豐盛、清涼兼有造型的。

其次是,168是一種年紀,認識這個世界,先從學長姐之身來認識——其他身份的人的經驗有點太遠了,所謂學長姐們怎麼生活怎麼說,這是168特別需要、也特別得好處的一種養份——但是大部份的作者在度過短暫的年少期之後,很快就會不自覺的只對著成人世界說話,然而佳嫻的東西,很難得的是,即使不拒絕成人世界,都還帶有不忘青春的學長姐之姿。——也就是傳承之美與樂趣。

第三個推薦點,這還是一本艱難之書與手足之書。——兩者我取的都是較廣義的定義。艱難是凡是人生會有點過不去的東西都是艱難的;手足除了血緣的兄弟姐妹,大凡人生相遇交接的種種人,也都可以說帶有手足感情的原態。這兩者都是「遇見容易,度過難」—— 。雖然「生命教育」這幾個字我不是太喜歡——我一向認為所有的文學在做的都不外乎這——特別割裂出一塊,一點意思都沒有,且更加沒有效果。所謂生命或教育,無非當無法直接愛生命時,就要間接地愛——如此間接,也就是直接了。像《小火山群》這樣一本書,就是在間接與直接中的魔術變化——帽子裡跳出來的兔子並非偶然——兔子本身對誰都沒特別好處——但在人生之中,有人變兔子給你/妳看——這是有點「感子故意長」的境界......。

18歲以上:

因為我肚子有點餓了,所以18歲以上我今天就只推《漫步巴勒斯坦:消逝中的風景》——這是一本非常複雜,但很有意思的書。記得不知何時何地看過楊富閩說「大散文」,想不起來他當時說的是不是就是這本——但總之要不他當時是說這本,我覺得極對,就是他說了別本,但我也想起這本。

作者是國際法方面的專家——不過這本沒有直接說太多國際法,而真正描述了在巴勒斯坦的六次漫步!這樣烽火連天的地方,也能漫步?

兩個譯者都是譯詩歌出身的,這本書也是譯得極美、極好讀——此外就說另外兩個好處——第一是,它有對非城市區的地理與歷史的傳記能力——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能力,這既不完全能從書本繼承,也未必能從學校中讀到——法國有個人類學家就曾痛心地說:就是學校教育毀了地方文化。那麼我們就可以舉作者拉加.薛哈德為例子——不不不,並沒有完全毀掉,如果我們還有像薛哈德這樣的作者。這個在知識夾縫或說死角中生產知識與語言的能力,是這本書概括性地可以給予啟發的部份。關於景觀的政治——這本書真的有很豐富的示範與可討論之處。

其次則是反概括性的,如果我們不是抽空地去談巴勒斯坦在國際上的各種處境,我們就是去那裡走一走,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可以怎麼紀錄它?這就是這本書難以替代的具體感——頭腦當然是身體的一部份,但是現代社會,機器視覺越來越壓倒肉身視覺,甚至許多視覺都變成無腦視覺——寫《觀看的方式》的約翰.柏格,所以會大力推薦這本書,我想絕對不是因為這本書中的看是原始地看,而是因為這種原始——是特別有智力、感情與歷史知覺的看——與這個技能同步消失的,很可能不只是「眼中之物」,而是某一種保有文明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雖然植基於巴勒斯坦處境的迫切危機,搶救下來的卻不只是這一處的記憶。這本書讓我想到布萊斯特在《伽利略》詩劇中簡潔有力的那句:「也許,我們從頭來,描述!」描述!—— 讓我們更基本一點,更踏實一點,從描述做起,從描述出發。有什麼好處或收穫?讀讀這本書就會知道。

把灰塵掃進畚箕裡,把座標是什麼搞清楚並且公告:這就是描述,所有我們需要的——不過先是徹底與清醒的描述。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