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電影配樂傳奇》:也怪我去看之前沒注意,介紹說了,主要集中在好萊塢大片的配樂,不能說片名叫做電影配樂傳奇有何不妥,但如果心存著會看到更廣泛的類型或片型,多少會有些失望。集中在推崇特別有才華的幾個配樂大師,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被忽視的幾個名字,不能說完全不有趣,但略有點錦上添花的感覺。

作為入門的「電影配樂是什麼?」,雖有充份凸顯音樂的位置,但只說娛樂大片——如果是教育與文化性著眼在做這個主題,這片只能說拍了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端看認為電影一詞應包含的多元到哪裡)的向度。有三四處我覺得算是有啟發。但比起較陽春的《尋找約翰柯川》,後者給我的感動與滿意度卻更大。這是看了不會有損失,但收穫還可以的片。非常輕鬆,但後來會覺得有點單調。我是那種覺得《鐵達尼號》非常無聊的觀眾,所以看到它的導演,也是此片讓我有點「愛睏」的原因。

智性或文化刺激性略薄。不過如果你連大白鯊的配樂都不熟,那就快進電影院吧,一張票認識三四個重要配樂經典與配樂人,也很賺了。

五顆星給兩顆半。(兩顆半是不錯的意思了,因為我也會一星不給的。)

《淑女鳥》:這部片對我來說,也是有點不上不下。「三分新意七分庸俗性」——最後讓我很難對它投否定票的,竟然是片中演母親的女配角演員,她實在太棒了,因為這片有她的表現,使我感情用事地想把它保住——這種媽媽角色在成長電影中以陪襯居多,不是誇張型就是影子型——但在《淑女鳥》中,她的所謂平凡卻有很高的誠摯性——因此被她帶到的戲段,就都特別好看(那演技好到我真的很想跪下)。

這也多少可以看出導演的功力——最低限度她沒有破壞或限制這個女演員的表現——我查了一下,蘿莉麥卡佛,她演過的電影我好像只看過《驚聲尖叫》吧——憑《淑女鳥》,她拿了三個最佳女配角獎!!!(正式紀錄是二十幾個最佳女配角獎.....大概還有些較小的競賽)拍一部電影,拍到有一個演員能拿女配角獎,這就已經不是泛泛,尤其導演還算是新導演。

不過也不能光讚歎女配角,電影還是要看整體。成長電影前面的經典太多,比如我反射性的就會想到蘇菲亞.柯波拉(歐陸的名字有點多,先不提了,羅卓瑤永難忘懷,日本片也是拉開就一串)——雖然時間有點久,但不管與羅卓瑤或蘇菲亞的成長電影相比,都還沒有「哇!來了!」這種決定性的肯定——但是感覺「哇!沒來!」嗎?又不是——有幾個段落,還是會覺得這不是一個隨俗的導演,比如女兒在廚房拼命求母親對她說話或淑女鳥不跟她「崇拜」的好朋友走,中途下車決定去舞會——那個關鍵點不在到底去哪裡,而是青少年青少女真的能夠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那個「自轉」——那種看似絕不浪漫也不年少輕狂的「獨立精神」,不依戀,其實是成長時「我是我」千鈞一髮之際。

與商業法則周旋也是明顯可以感覺到的,拍得更準確獨特,就會是非常明顯的藝術電影了,所以就還有不少無功無過的青春電影橋段,若干點也不無偏到庸俗萬歲保守路線上的危險。看到有觀眾怒道,大意是母女和解不知所云——對這一點我想說:這部電影裡的和解多半相對輕易,因為「根本上親子與人際關係都沒有真正的大問題」——電影的取樣與傾向建立在(我通常還蠻厭惡的)「大多數假設」——就是「大多數的人會認為他們屬於沒有大問題的大多數,爸爸媽媽有些個性會跟自己衝突到,但彼此之間還是有愛」——即使實情未必,但「大多數人」都還很以這樣的假面認識自己與他人。自認是大多數未必就壞,但某些「自認大多數」同時反少數,認為少數不算數,這就會是問題。瀏覽一下網路上的言論,認為「我們都是」、「屬於我們」都被用來形容本片,我認為這個「我們」與其說是實情,不如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也多少帶有輕言「我們」的危險。(就商業電影邏輯言,是成功。但我覺得這是無趣的一面。)

經濟上,母親會不讓女兒買雜誌(要她去圖書館借),但不會讓她缺禮服——這是在經濟壓力之下仍相當平衡,有選擇的環境——如果是肯洛區就不會選這樣的題材了,他會關心狀況更緊迫的人。《淑女鳥》最危險的保守意識型態就是正典化「以為不需社會意識與政治」的族群為「最有代表性」。但話說回來,自認沒有大問題只有小問題的人,是否也可以有屬於XX的電影?這就看在問什麼樣的導演這句話了。電影應該多關心社會或是關心自己?成長電影是曖昧回答的領域,畢竟,加諸無論什麼樣背景的少男少女太重的社會意識壓力,都不適當,但在這個考慮下,使用成長電影中「不完整的社會意識」的寬容度,可以大到什麼地步?會注意政治或其他議題的青少年不是「正常的青少年」,這類想法不只是電影,也常存在社會上——即便不說它是偏見。(我想了想,還是得說這是偏見吧。)

《淑女鳥》給我一種不安的感覺,彷彿在說:「我來自小鎮,父母都有煩惱又辛苦工作,我都已經知道保護同志,不能對我要求更多了。」少女這樣想我覺得還OK,好在電影也是只講青春期。但呈現無辜無知就是不只有這種形式......。

嗆反墮胎符合民主黨或相關進步意識型態,修女雖然會檢查裙子但是好有愛,重視宗教的觀眾又會很安心,唯一會得罪的很可能是對國際政治有想法的人:因為片中性能力非常差的少男,還以國際局勢或問題來轉移女主角的注意力。說是破除刻板印象也對,說是面面俱到討好了也是。

女主角一度說出(大意):不是只有某些痛苦是痛苦,自己的痛苦也算數。這是兩面刃。任何人都可採用這個說法來主張自己與漠視他人。

五顆星給三星。兩星給飾女配角的演員。

同時瞄了一下二十年來坎城最佳導演與金棕櫚,女導演就是珍康萍再加2017年的蘇菲亞.柯波拉——兩部倒是都有共同點,厭女者可以引伸出厭女,非厭女看到性別的政治問題——珍康萍出來時,就有台灣的影評人把她的電影當作「一個完整的女人,怎能沒有一個男人?」在解讀。總之,這條路艱辛,有時也是靠挺而走險在走。

《烈愛天堂》看片名不知所指——還好看到導演名——法提阿金。還打史上最XX的母親,差點就以為啥無聊的跳過。奇怪美國之外的地方都是這樣客氣,說法提阿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德國」導演——這種客氣我看是免了吧,「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就夠了。全島十廳台北六廳,要看要快。聽說他還因此片上了暗殺名單,讓我很火,非看不可了。(中文前導預告弄得好像是動作片,更喜歡官方預告多一點)

另外看《寂寞大師》簡介,說賈克梅蒂是唯一敢不屑畢卡索,在此非常榮幸至少再補上一位,那就是我所愛的畫家安德烈.德罕。後來讀藝術史就知道這個行列長得很,無需補來補去。有些人是因為畢卡索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表態,而覺得有義務始終站在他那邊,喜歡畢卡索也不一定代表有什麼問題,看是怎麼想的。

不過我就是賈克梅蒂、德罕一邊,沒辦法我有回話癖,聽到:賈克梅蒂是唯一敢不屑畢卡索的。我就一定要回話:不對不對,不是唯一,至少還有野獸派的安德烈.德罕。

說到野獸派才想起,今年三峽李梅樹美術館的梅樹月活動,會以鹽月桃甫為主題之一!座談感覺也會很有趣,我看到這個消息簡直快抓狂,坐都坐不住。超想用飛的飛過去看鹽月的畫。雖然謝里法對鹽月的為人有些批評(不過是在資料也還難尋的狀況下),但日治期來台的畫家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鹽月的畫,巴不得每幅都看到。天啊天啊千萬別錯過了(叮囑自己)。

想到電影配樂,又回去聽《千禧曼波》(天橋段)與《再見南國,再見》(飆車段),一路就又聽到《悲情城市》,林強、雷光夏、立川直樹——都好,泫然卻不煽情,侯孝賢電影裡的音樂幾乎沒有不好。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