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25 déc. 2018
  • 3 min de lecture

星期天本來想兩片連映看《傑克蓋的房子》與《波希米亞狂想曲》,結果後者客滿沒買到票,也不惱,就想提早回住處做一點手邊的事也是好的。

拉斯馮提爾的片很不錯,宣傳說它多恐怖,我是不太信的,確實有幾個鏡頭非常殘忍,但殘忍的是呈現的人事物,電影本身並不殘忍,拉斯一向有的說教風格事實上是更強。以前電影系上有同學分析厄夜那部片,有幾處弄精神分析的老師認為拉斯有向商業繳械的嫌疑,《傑》片就是結尾還真的拍連續殺人狂掉到地獄深淵——這種安慰劑就像向商業妥協的破綻,收在手滑腳滑其實就很夠了:地獄對電影整體來說可以有必要,因為即使到了地獄都以為爬得出去,有雙重意味,一是表現了殺人狂的自信,二是諷刺了宗教的效力也就只是這樣——地獄也不足以使殺人狂悔悟。

通常我對拉斯的電影都會有正反兩種意見。如果要綜合來說,可能要全部重看一次, 一向覺得有個模糊地帶,就是拉斯的立場比較是虛無或是(道德)中立?——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專門討論道德理論的文章,指出保持中立是道德能力的重要一環,這不能與不採取立場混為一談,而是指理解事物時,先要能有立場清空的能力,所謂不帶偏見,就是即使對社會觀感以為沒什麼好說的公敵啦殺人者反社會等等,都一樣要從立場清空的中立基礎出發,否則就不是了解,是套理論貼標籤。三個傾向:虛無、中立與說教主義,在這部片中拉斯給我的感覺倒是很近中立,主角是虛無,可是或許拉斯中立的能力與藝術企圖有關,比如結尾說教主義就兼併了中立主義,或許拉斯身上是存在些分裂。

這部片很容易造成誤解,就是將主角言說等同電影言說——沒辦法分清這兩者,在閱讀一事上,我們也常發現有類似狀況。在這部片子上,觀眾分不清差異,最糟的狀況 ,就是還把傑克的言辭當成佳言錄來記取,這顯示了人們對邪僻言論多麼沒有招架能力,那也難怪傑克之流會沾沾自喜把自己都魅惑倒了——要說這片與電視影集中處理殺人狂有何不同,重點在於拉斯的角度認為,殺人狂不是特例,反而是系統性思想一直傳承的一部份,其實這也跟若干研究吻合,就是反社會不見得會成為警察意義底下的殺人狂,比如希特勒等,反社會也會成為菁英人士與政治領導。

四個層次的說教:

對殺人者,你就是殺人者。

對受害者,你們有「錯」,因為完全不認識與不了解「反社會」——就像辨色困難一樣,辨別不出危險。這與責備受害者是不同的,所以我在錯上加了引號。第二幕中相信透過套交情就可以將退休金加倍,嚴格來說也是一種反社會的傾向,殺人狂殺人的部份雖然是大多數人心中的禁忌,但殺人狂其他視法為無物,與某些只要有己利就不承認規則的這種(無)倫理,卻常與一般人共享——當然這也不構成殺人者可以行刑的合理化——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還蠻適合納入哲普教育來討論的。其中一段「殺人者喊救命喊得比受害者」還大聲一段,我們只要翻開社會版,就知道這現象,已經普遍到不能再普遍了。

對藝術工作者,你們也有「錯」,你們不夠介入真正有爭議的領域,也沒有建立足夠對反社會的批評,要不是太弱就是與強權合謀。這部份有些含糊的部份,不過批評是有合法性的。

對所謂公權力或道德守衛:你們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從來沒有徹底了解過黑暗地帶。

 
 
 

Commen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