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三月性別推書8號:
《美國婦女史話》現在應該是買不到了(所以沒附聯結但二手書店偶爾還會看到),它是彭婉如譯的,我覺得在她立的許多功蹟裡,譯了這本書也不該被忘記,因為真是難得的從歷史出發角度的性別書。
《紀念之外》的作者陳香君已經不在世了,我不認識她——但這兩本都屬於作者/譯者英年早逝——作/譯者提早離開,或許多少會影響書的流布,所以特別提一下。《紀念之外》非常消化了各種理論,研究的對象且是台灣,更是非常寶貴。
紐約時報稱《創傷與復原》是自佛洛伊德以降最重要的精神醫學書,我只能說再同意不過了: 副標強調了性侵與家暴,但其實書結合的是三者,另一個沒有出現的是「政治受難者」。它在台灣出現過至少三次版本,第一次是以女性主義與人文學之姿;第二次我最不喜歡,感覺刻意要抹去比較政治的色彩,讓它變成自助型心理學——雖然它絕對有助人的效果,但以它在理論上扛鼎的地位來說,不太對勁——究竟有多少次面貌我沒有完全把握,新一次博客來分在心理勵志,所以從性別研究的綱目點進去,很可能反而找不到。如果用紐約時報的定位來說,放在心理勵志也是有點怪,最好是兩邊都放。《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放在性別研究,竟有上千個讚,《創傷與復原》最早來台灣時,記得也是當年的暢銷書,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