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Rechercher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20 sept. 2022
  • 3 min de lecture

1.雖然對英國女王個人,我有種莫名的喜愛,比如喜歡她莊重與不隨便流露情感(後來她幾次被施壓要表露情感,我覺得那種世俗化是蠻沒意思的),但王室與貴族的存在,除了奇怪,有一部分也會是「這要怎麼教小孩?」換一個角度,可見社會不能「養」某些人或大家都要自力更生並非現實,比如歷史上的教士,就和王室與貴族相似,「被養」反而是地位的保障與權力的象徵。反而是有些我覺得更應該「被養」的,比如病弱的、年少的、育兒的或應該受更多教育的弱勢,對於「被養」ㄧ事會感到「不適」,而急著用「養人而非被養」掙得感情或敬意。在同時,我對所謂「全職(爸)媽」也並非毫無保留意見。因為這裡面應該是存在某種語言的詭計,它很好聽,但是若說成「受僱於丈夫(或妻子)」,那就比較赤裸,不含混——如果所謂「受僱者」其實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也許不見得那麼不平等,若否,這真要好好想想。記得看過一篇散文,夫妻感情是好的,妻子對職業婦女則有一些不自覺的輕視,覺得只有全職主婦才能提供高品質的家庭。但是有一天,因為某個家用的特別支出,她告訴丈夫她需要多一筆錢,通常固定的家用錢都是丈夫放在家裡的一個錢碟子裡——然而不知是丈夫記性不好,或是有其他原因,那幾張鈔票始終沒放進碟子裡。做妻子來來回回去看那個錢碟子,心理受到各種折磨——這還是感情不錯也沒經濟困難的婚姻——總之,要想清楚,看到有些「很渴望當全職家庭主婦」的人,覺得在下決定前,還是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


2.前陣子知道目前社宅竟然不是用積分排序,而是用抽籤的,覺得很不恰當。希望這點可以改過來才好。


3.上星期我去看了電影北齋——對北齋這個人我是很迷的。去日本旅行時,有一個半天,就是在圖書館看超大本的浮世繪。感慨很深。因為畫得好與達到藝術的境界,確實是有差別的——他真的很拼。就是怎麼拚過那個只是「畫得好」的線——拚過「傑作」(傑作也太多)或「大師作」(也不會總是有意思)——我所以慢慢一張一張看,一開始其實是想知道北齋說的話是誇張的或是真的——那次圖書館的半日,讓我覺得北齋說的是真的。電影沒有那麼喜歡——畫家的電影幾乎是一種類型,覺得這部的很多東西都「也不是不可以」,切入的點都是尤其尖銳的,包括當時的政治狀態等等,會覺得「導演很有想法,可是......」——不過,我對北齋的年輕時代確實所知甚少,也許他真的暴躁彆扭如一個杜斯妥也夫斯基也不一定。北齋怪的事我是一直從書上知道,已經有某種想像,在別的這種畫家電影,也有過這種「啊,與想像不一樣」的經驗,但沒那麼讓人煩躁。紅蘿蔔要嘛生吃要嘛煮熟,這部電影就是不時讓我感覺以為該是煮熟處,卻咬到沒煮熟的紅蘿蔔之感。直覺來說,就是覺得「怎麼那麼電視」——不過,阿部寬(男二)和其他人還不錯。我重看了預告片,我覺得那個累積的「小問題」,應該是每個演員和人都有一個「最優鏡位構圖」(所謂大明星可能就是有兩三個)——柳樂優彌的不是臉部特寫。不是說他的人不好看,而是這是某種天生的身體性,就像有女演員說自己是左臉比右臉好看,這不是神經質,這種東西就是存在。攝影或導演的責任之一,就是一看演員就要判斷,什麼是此人身體性的最佳距離,柳樂的臉是好看的,演技也沒出大差錯,加上又是主角,或許因為這樣鏡頭一直給他特寫,但看的過程卻一直想要鏡頭離他稍微遠一點——想想這竟像某種字型大小的問題,覺得是十二級字時一直出現十六級字,大概像這樣。

 
 
 

Commen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