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圖說:«台語現代小說選»在青鳥書店舉辦,活動相當成功——這種企劃力,其他獨立書店也有,只不過有時大家沒那麼注意。
1.是時候來談談青鳥書店的爭議了。(笑)
2.爭議前後出現的問題很多,寫起來也許會長,但我還是很想從一個笑話開始,這個笑話我私底下常常跟朋友說,因為覺得很好笑。那是一個關於書店的座談會錄影。一個非常老牌獨立書店的老闆說道:「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下班後帶一本書到麥當勞坐著看。」幾分鐘過後,另一位教授或說文化人重複這件事時,很「自然」或說「無意」地,把「麥當勞」三個字抹掉了,說成「咖啡店」或什麼「比較不違和的場所」。我把這個當笑話講的原因是:「獨立書店的老闆下班就去麥當勞,品牌行銷太零分,所以接著趕快上演『搶救形象大作戰』。」有次聽笑話的人剛好也有點門道,接著說:「是啊,獨立書店還開『連鎖店』,是不是不想活了。」(我們當時說的並不是「青鳥」書店喔。你看,不是只有青鳥有這種「實力」,但只是人家比較低調。)我覺得是笑話,是因為當中有些很溫暖的東西可以回味。老的獨立書店人就是「不假掰」,我完全可以想像他去麥當勞的原因,因為近,而且任何想要「長時間讀書做事」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會選麥當勞等速食店而非咖啡店,因為除了少數營業時間特殊的咖啡店,如果你是十點到十一點時還想讀書的「無車族」,只能選開得晚的麥當勞。上班讀不夠,下班還要去麥當勞讀,大家有看到「是有多愛讀書了嗎?」諸君認為獨立書店的相關人士,可以說出自己去麥當勞看書的舉手?覺得不可以的舉手?覺得可以去但不可以說的舉手.....?覺得不可以去也不可以說的舉手?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好與壞的答案,我個人是很喜歡「獨立書店坦白到不意識到形象連結危機」的那種「古意」,我也覺得能夠面對各種「違和」,才比較健康——但問題又來了,如果社會的風氣是「便利至上」,那麼,書籍消費者捨棄實體書店就「網絡書店」,不就很剛好嗎?嘿,關於這點,我的答案卻也是否定的。但今天不深入這一題。
3. 下面我要寫的多半是基於我個人的體驗,因為我並沒有書店的實務經驗,所以,如果有說得不得當的地方,就先請包涵。我可能算蠻注意青鳥書店。我去過的兩家青鳥,一家在華山的二樓,一家在大安森林公園捷運站。這兩家的座落都顯示主事者有商業頭腦,不是多精打細算,但至少不是「完全缺乏基礎知識」,因為只要是商業行為,人流都是很基本的問題,這兩處都有「先天的人流」,所以我蠻欣賞的。——凡是有常識的事物都值得欣賞,賣雞蛋糕或賣書都一樣。我也喜歡它的選書——雖然問的時候,某些新書(記得當時可能是問零雨的書吧?)不是第一時間到,但是它的選書有某種均衡性,從印象來說,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與一般獨立書店相類,百分之十是「應該連在獨立書店都不好賣的冷門書」帶來的「在架驚喜」,百分之二十比較像「名人名書」——我是不確定其他獨立書店會不會賣«大江大海»,我認為應該某些獨立書店不會進,在閱讀上,這不是我的偏好,但以書店的兼容性而言,我認為這不是壞事——唐山據說也曾賣過«哈利波特»,因為被老顧客嫌,所以沒繼續。
如果把唐山做為獨立書店的基準去校定,我們可以說青鳥沒有那麼純粹的獨立書店氣質,但我在那裡買到柯比意為難民改造船隻的建築書,看到我覺得應該要上架的«模糊的歷史»(以上華山),四方田的«摩洛哥流謫»(森大店),就使用者的觀點而言,我的書店經驗是超過想像中的愉快。此外還加上無意中發現它的比思吉非常特別好吃而加分(周作人曾因為北京的小點心太爛而痛心疾首說這是沒文化,當時我還想,你要求也太多了。但現在就覺得周是有道理的),我只要好吃沒在管別的,不過店員告訴我,是用了宜蘭的三星蔥才那麼好吃。青鳥的優點包括場地弄得美美的,這種優點,無論桃園的嫏嬛或嘉義的島呼(豆腐我沒有那麼在行,所以說不上太多話),其實都有「美得不像話,舒服得不像話」的「居家美學特徵」——青鳥書店被特別標誌成「美學多餘」(形容詞是「酷炫」),我覺得並不公平。確實,我在摸到青鳥的植物是假的的時候,我也有點失望——但以此來暗示這家書店很假,會不會太過份也太針對性了呢?
4.青鳥書店與承億酒店在「承風青鳥」案上,拖欠友善書業合作社約兩百萬這件事(目前已還清),因為入社社員是青鳥書店的負責人蔡瑞珊,所以青鳥書店必定是有責任的。青鳥書店的聲明表示「深深致歉」,是應當的。不過,究竟是像某些網絡上的傳言,認為是青鳥欺負合作社,還是書店因為「異業合作」經驗不足與溝通有誤,惹出的禍端(這點有機會來複習一下所有這方面的商業史,應該會很有啟發),我個人目前比較相信是後者。
5.現在我要跳到好像很遠,但是在整個論戰裡的伏流:就是被詬病的「書店」與建商關係。我曾經親自進入「預售中心樣品屋」詢問,我得到的訊息,如果無誤的話,是令我還蠻沮喪的。我原本的想法是,建商要投資開設書店,似乎不是壞事。但原來建商打算的作法,是在住宅落成後,在住宅內部成立由蔦屋負責選書與更新的書店。——我到建商的網站上看,只有說是「閱覽室」,但接待員發現我對書店的公共性質特別有興趣,慢慢也變得「警覺」(?),口風也變緊了。這應該是一種「書店在你家」的概念——類似「私人游泳池」。具體來說,弊病為何,還難判斷,但賦予了書店更深強的階級差異性,應該是可預期的——現在儘管不同的人對不同書店會有心理上的遠近感,但絕少書店是「非VIP禁入」性質。為特定族群打造特定服務,這個現象一直都存在,計算有人有私人庭園,有人只有公園,如果我對公園很滿意,有沒有人有私人庭園,我就沒那麼在乎——書或書店的階級性,應該是社會階級性的結果,我傾向要努力處理社會的階級差異過大問題,只要用來標榜階級的書店不要成為主流,社會裡的極端現象,我認為總是有點難用什麼強控制的手段去消除,某富豪搞些有的沒的,沒人想仿效也就算了,只要不會侵犯到公共利益。
6.儘管認為「書店」與「建商」的關係需要省思,但我覺得拿青鳥書店祭旗,不無荒謬。且單純把「建商」逐出文化視野,不只可能過於粗暴,也可能太過含混——建商也有很多種——難道,我們現在認為社會完全不需要建商了嗎?說兩句話關於承億,這次事件我認為承億拖欠款是錯得離譜,但我從過去就注意承億剛好與我注意青鳥的原因相似——我是偶然因為工作關係被安排住進台南的承億的,我很驚訝是這個旅館剛好有某些東西與我的興趣有點合拍,就是找出在豪華旅館與青年旅館的中間值——我一直覺得要有某種新型態的旅館,使旅遊一事能更平等——我不能說承億做得就非常好了,可是這個旅館對書籍的注重,看起來並不是興之所至,當時我看到它的書籍,就不是為擺設,而有某些門道——使我印象頗深——但當時忙於工作,我還對自己說,有機會要再回來研究一下。
然而它實際究竟如何,有些社會歷練的人都知道,往往要「真的合作過才知道」,所以不冒險是不行的——即使今天看到什麼最有社會理想或批判力的機構,其實都做不得準,不下水永遠不知道實情。現在看到有些網文,把青年買不起住房輾轉歸咎到青鳥書店,似乎已近於獵巫。我舉一個例,亞維農有場座談會是關於劇團是否應該拿政府補助的討論,對於完全自給自足的劇團,他們抱以敬意,但有負責人表示,如果他希望能提高一些工作人員的薪資,他就不能採取太過保守的經濟策略。所以這一類的兩面刃始終存在,我個人認為並不存在某個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法則。補一句關於「會消失的書店」,我沒有去現場,這次我很驚訝竟然有人把這當成青鳥的書店模式,那個事件我在看的時候就知道,那是一種「表現形式」,應該是源於過去只要知道獨立書店要消失,大家就會覺得不捨,可平日卻又沒有付出對這份感情相應的意識,所以是用一個形式把這種現象做出來,讓大家「更具體有感」,當時我覺得很有創意也好玩,但因為有點忙,所以也沒去看——這就像如果批評「白晝之夜」是把藝術縮水為一日遊一樣,讓人啼笑皆非。白晝沒有要毀掉其他時間的藝術表演,就像「會消失的書店」也不能看成「把書店快閃化」。讓我很快下一個「文化的定義」,我認為文化要對抗的是兩種勢利,普遍的與文化內部的,普遍的就是輕視文化或書本,但「文化內部的勢利」則關於「什麼像文化什麼算文化」——
青鳥書店剛好踩到這些線,這種踩線我認為勇氣可嘉,是書店不願故步自封(有些固步自封也未必壞,像唐山百年不變那種我也很愛)的活力,現在或許也還不到斷定得失的時刻。說真的,書本被陽光曬到,確實值得改進,但行文因此暗示書店有多不懂與不配書籍,這種語言使用上的虐待狂性質,我認為不但沒有必要,似乎也有些文化失格。有錯要改,但妖魔化就沒意思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