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1.想寫2024的閱讀回顧,又覺得工程太大了點。今年我大概是「讀20寫1」這樣的比例,即使按我自己的標準,也不該讀那麼多書。先前跟某書店負責人說,有兩個半月沒讀(中文)書。他說,那還好啊,沒很久。但我自己算算,應該至少有20到30本書,是這樣延到2025了。昨天邊吃肯德基的義式香草紙包雞邊看完中山七里的«告別莫札特»——感覺是我從2024下半年來,唯一讀的推理。我快氣死了!推理讀太少,代表我對自己「疏於照料」——2025我真想補回來。«吿別莫札特»ㄧ看完,我的情緒回到水平線上,一些工作劈裡啪啦就做完了。純就內容來說,這本還是比較是「好的繼承者」超過開創——有些東西處理得很巧妙,讀的時候十分愉快,但我太早猜到結局,稍微減損了樂趣。裡面關於創作或說藝術工作的辯論,讀來感覺不錯。我會推薦給想透過讀推理娛樂與放鬆的讀者,因為這本甚至不太黑暗——但如果是對推理要求比較高、以推歷史的推陳出新為目標的讀者,這本大概是屬於「看完可送人」這種狀態的讀物。它比較是青春期適讀。可以學到不少小常識。
2.2024印象最深刻的是哈代的«無名的裘德»。雖然這本是2022的書。哈代,就像莎士比亞一樣沒有才氣——像莎士比亞有才氣是容易的,要能像莎士比亞沒才氣的部分反而難——什麼是莎士比亞沒才氣,說起來有點費時——但總之,我越讀莎,越是被非才氣的那部分打動。這種東西究竟是不是布萊希特所說的,要寫得像兒童——有點接近,但又不完全。可就如同契可夫曾說過,到最後,有能力寫「海是大的」(而非「海是浩瀚無邊」、「海是廣闊無垠」等等)才是重要的。以前在跟朋友亂聊的狀況裡,我大概還說過,如果要走文學的路,十三歲就該把所有的才氣都丟掉……。
更簡單地說,才氣大概就是作者的盔甲,可最後都會決定不穿盔甲——我還是非常喜歡歌德,可歌德就是始終還保持著才氣。張愛玲早期有才氣,晚年收起——晚年的文學價值更高。太宰一開始就像砍斷自己雙手雙腳般「無才氣示人」,這並不是好玩的事。「下行音階中的明亮」,我每每在聽古典樂時,會大哭起來。毛姆在處理類似主題時,主角都帶有若干變態或病態的傾向——哈代的人卻經常令人吃驚的高尚——說吃驚也不對,那種高尚其實也不確知來自何方,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從人身上看到的,比如某人輕易地原諒某人,忍耐某人等等之類——但高尚仍然會走向不幸。反而是惡或粗野能躲過災厄。哈代的人物——就連兒童都非常複雜。哈代對人的想法也有宗教色彩,覺得沒有人不是罪人,罪可能隱藏得極深。
我偶爾會覺得,我那麼喜歡哈代,是有一點奇怪。因為他的小說文字清簡,但情節有點繁瑣——用前面四部寫了「誤入」婚姻制度的枷鎖(通常這類主題很容易讓我覺得頭昏),直到第五部才得到自由——第六部就迎來了奇異的悲劇。第六部第一章裘德仍然傾慕學問與大學,「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受害者」。蘇想保護裘德。最大的孩子的直覺說到「我不喜歡基督教堂城」。
第六部第一章寫了那城數個房東對於帶小孩的窮困房客的敵意與拒絕,以現在的眼光,兒童不能暴露在那種排斥與厭惡中——但貧困的人沒有選擇。這部小說也會令我想起鍾理和的小說——都說千金難買有情郎(女)——但有情人卻是付出代價並拋下諸多只要從俗就可以得到的利益——到最後,往往失去了健康與精神。實在可哀。
第六部第二章,孩子們的悲劇寫得如此短促,是我初讀時覺得最佩服與震動的——換成某種居心不正的作者,難免會渲染,但哈代並不覺得是什麼單一事件造成悲劇,而是整個結構。蘇發展了「非父權的母性」,也是某種「女性主義雛形」,裘德毫不責備蘇造成誤會的談話,裘德的角色也頗似鄭清文小說裡,不時出現,不參與偏見的那種男性。像歌德«愛的親合力»那樣灑脫、叛逆、看似對待世俗非常滑溜機智的前衛愛——終究也越不過「孩童之死」的打擊——雖然這是不少小說的主題,如«偽裝成獨白的愛情»——每個小說家寫出的面向還是相當不同,哈代還從孩童的感受出發——如果要選「小說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孩童」,«無名的裘德»中的「小時光」,應該能被記上一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