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Rechercher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il y a 1 jour
  • 2 min de lecture

1.想運動時,就會看到專家說,刻意做運動未必好。立志打掃,又會看到研究說,房間凌亂比較有創造性。前陣子也曾想,我是否該因為都沒有進入金融遊戲中,而感到慚愧(就是『好像沒在理財』——其實我還是有在『理財』的,但因為怕麻煩,程度大概就像松鼠一樣原始。)——結果因為懶惰,到現在好像連躲過兩劫。既沒有被股市狂亂掃到,也沒有因為昨天的臺幣升值傷到(聽說有買保單的人會有差)——有種坐在家中就有福的奇怪感覺。因此,我學到一個教訓:原來並不需要太責怪自己,有做什麼沒做什麼——「被動」、「沒作為」,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不過,對於受到損失的人,我感到很同情——這陣子花更多時間看一些關於經濟、稅務或關稅的書。讀歷史時,只要看到關稅都會多看幾眼。1902年,美國對古巴減關稅,古巴人一開始大賺,後來糖價一再下跌,糖廠大倒閉,銀行又被美國收購,1932美國資本就開始主宰古巴經濟。(«手繪圖解美洲史»)——不知這與臺灣所謂跟風式種高麗菜導致高麗菜價下跌的例子是否類似,糖價下跌是不是因為生產過剩?把«甜與權力»(附帶ㄧ提,這本書真的是人類學著作中的瑰寶——但不需要對人類學有興趣,也能讀得津津有味。——可能是我覺得「令人獲益良良良多的10本人類學作品」)又找出來看。不過,我注意這段關於古巴敘述的原因是,覺得經濟蠻複雜,一個好的現象也許會是壞發展的開端,究竟如何把握觀察與理解的關鍵,並不容易。而且,什麼單位才合理?我們不免都覺得自己的國家是很重要的單位,自己國家經濟不振,一定立刻被影響。然而,有可能只在乎自己國家的經濟嗎?實際上恐怕也很難辦到。


2.法國文化台做了一個哲學角度出發探討「新自由主義」的詞意用法——對現今左派來說,「新自由主義」(既不新也不自由),相當於髒話,通常是在對抗脈絡出現。但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在經濟學內部,也有不少矛盾與對立——時間關係,我只聽了三分之一左右(先下載)——這個探討很有意義,因為現在很多會說,川普終結了新自由主義。但這個詞對不同人究竟意味什麼,它是怎麼演變的,節目裡邀請的專家,連經濟學家彼此的通信(內容包括互罵)都很熟,頗有意思。——看了對賴清德、楊金龍談話的報導(新台幣升值),覺得與經濟教科書的說法差不多——其他還要再觀察。因為有在旅行的關係,看匯率時,確實有發現新台幣變強勢的現象。


3.看到連罷免馬文君都達標,我差點掉下淚來。我不能說是因為我很看重國防,因為國防上的東西,我的了解只是一般般——但我難以接受沒有道義的人,馬文君所作所爲,就是沒有道義。可她不是我的選區,憤怒、痛苦或悲傷,都覺得使不上力。總之,我要找時間哭一哭,喜極而泣的哭。




 
 
 

Commen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