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19 août
  • 5 min de lecture

1.因為立委翁曉玲說了「法國等先進國家,還不是繼續擁抱核能,也沒遇到什麼問題」等等云云,使我覺得不得不寫幾句關於「先進國家迷思」。在很多歷史的期間,臺灣都曾視歐美、日本等各種國家為「先進」或「榜樣」。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讀歷史,仍然會發現,這些國家都不是沒有出現過錯誤決策或是思考謬誤。


   周作人也談過這個問題,認為文化轉介者的某個傾向,放大了這個資訊不均的現象。簡單說,認識兩國文化的人,因為希望提升母(本)國,因此就專門介紹外國文化的優點與長處,希望達到激勵本國的效果——但對於外國的錯誤或短處,常覺得「不提也罷」。無形之中,聽到的外國好話就比壞話多。晚近有些以「破除迷信外國」的書寫,則憤恨地專挑「美談」去攻擊,比如刻意去說法國不優雅英國不紳士之類——可那一開始就是抱著刻板印象,就算看起來像在破除,其實也沒多大意思。「印象落差」這種東西一定是存在的,就算是台灣兩個鄰近縣市,想像與實際往往也不同。


    不過,都已留學,還抱著「先進國家必對的迷思」,我除了訝異,也深覺糟糕。


2.儘管法國小百科叢書中的«生態主張»是我少女時,接觸生態觀念的第一本書,但法國社會對環保接受度與實踐性來說,我個人覺得不如德國。印象中法國綠黨比德國式微得快,法國的左派比如法國共產黨來說,應該是「從來沒反核」過(重環保的不少又會從左派分出去,因為就是覺得左派「不反省相關問題」的狀況未免也太嚴重)——當然左派裡也有重環境的,但生態環保還是經常被某些左派攻擊為中產、都會。


   有在關心法國文化新聞的,大概都知道Boloré集團與極右政治人物合作且意圖壟斷文化產業的醜聞(其實文化界批評其壟斷時,我是覺得批評只能引起警覺,效用有限——商業要不想壟斷,那就必須立法去制止,否則總是會往壟斷走)——但總之,我不要說太遠,就是這些你以為是音樂或媒體產業的,與能源產業的關係也是盤根錯節。不過,就摘錄幾個臺灣也可以讀到的報導與訊息,有幾個事實必須有所了解,我將資料來源附在摘要後:


     A:中國是目前最大核能開發國。(但有與法國合資)。來源

     B:核廢料濃縮再利用:法國核廢再利用處理問題仍然依賴俄國,在兩國間來回運輸——但此舉的「宣傳」目的似遠超過實際性。因為僅一家法國核電廠這樣做,且比率只有廢料的十分之一。來源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要矇混大人說有寫作業,事實上就是在一頁作業上寫一個生詞,就可宣布:「我有寫作業。」法國沒設備,目前得依賴俄國。值得注意這類依賴如何影響國際政治。


     C:依賴核能並不能保證不漲電價,法國與較不依賴核能的西班牙相比,法國遇到意外情勢時,電價漲幅較西班牙高。(這點如果你覺得佐證不夠,可以自己去查,我只附上小部分資料來源)來源


     D:法國核能以河水為冷卻水——但因河水「中暑」(氣溫上升)故,導致核能廠生電量下降。來源


     ——核電廠並不是蓋在真空而是地表上。有些說福島後,核電廠「不再怕海嘯」——可那裡每次都照前次來,就在飯店點餐都有意外。下次就未必是海嘯,是什麼想都沒想過的X(未知)元素。


3.以上補充法國部分,至於污染與意外,就不另外提出來說了。來談DBD,芬蘭的核廢處置場並不是DBD。DBD「還未有國家實際採行」(擁核派蔡世欽2021座談會語)。對於技術、發明與知識——即使乍看「光怪陸離」,倒不一定要採取嘲笑與排斥的態度——畢竟,像萊特兄弟當初希望發明飛機,也被認為瘋癲。


DBD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東西(一直都有人在談),是從鑽油井的技術發想而來。可目前看到的即使是核能相關組織態度都還相當保留,而且也沒聽到太多地質學家的聲音。我看了台灣曾有對DBD提出的簡報與澳洲的簡報,前者較簡略,後者非常複雜,包括對土壤中的鹽分都要分析等等,都必須研究。因為在攻防的過程,對於黃國昌說成很簡單的「新技術」,反方憤怒的反擊,也有點簡化。然而,即使從較新的資訊來看,都很難說已獲得國際支持。所以黃國昌錯不在提DBD,而是誇大不實地談——但有些學者也是這樣,這我就不知該如何評價了。


    我看到的資料(來自黃慶村博士,他更像擁核的推廣宣傳者——我沒找到我真的很滿意的科學精神),所謂「比較安全」是比較與理論上來說,有個受訪的瑞典專家對問題的答覆是,「有些歐洲國家認為DBD較DGD比較安全,[……]您對此有何看法?」專家:「他們可能是對的!(紀錄在此用了驚嘆號,但我不確定以前後文來說,此處果真出現驚嘆號語氣否。)DBD可能比較安全,但如何證明?」(省略部分為技術描述)——我個人看這段會覺得,這是「客氣的否定」。但有一些肯定,多半是拿DBD與DGD相比,那答案出現某些肯定,並沒有那麼不自然,可說這樣就是沒有問題,也不準確。而在2022發表的這份簡報中,,受訪者超過一半的反饋是,「安全證案不太完善」(還有其他項的意見比較分散,在此不贅述)。以上都是核工方面的專家,我都已經沒有引用反核方了,但大致就是這樣——除非這三年有什麼一飛沖天的改變。DBD可以談,但談得像一點毛病也沒有,就讓人難以接受。黃博士也是這樣,說「安全水準比最嚴格管制要求高一千倍……」,這是怎麼研究計算出來的?給人感覺像要賣洗衣粉般……,潔淨效果一千倍,一萬倍…….。唉唉唉。


4.前陣子看化學史,毒氣也不是天然存在的——發明他的化學家認為發明它,是發明「強大的武器」,可以「縮短戰爭的危害」,造福人類。他也是化學家的妻子認為萬萬不可有此想,因此自殺死諫。後來此人兒子了解到毒氣殺害的人數,也自殺了。這是諾貝爾奬得主哈泊的故事。——核能是科學的事,但全部交給科學,問題也很大。<泛科學>做了一些不錯的影片,有人高興說,終於有人好好談「核能」——不過,我整個影片看過,影片其實是告訴大眾,那些核能與擁核的知識與資訊並不是不知道,但那些宣傳還是有漏洞的。如果有興趣,把泛科學的影片找出來看也是不錯——但最好看完整,如果只看前半,以為「對呀,核能就是科學是知識」,忽略了「給予公民科普力量」真正的作用,那就非常可惜。泛科學做得不錯,連我這種沒讀太多理化的都聽得津津有味。知識、資訊都是美好的,但有了這些,還是要思考,不是被沖昏頭。


 
 
 

Commentaire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