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現在來快記一下「生生展」:最喜歡Superflex的«洪加東加島»(2019),約二十分鐘的影片,清澈且從容不迫,彷彿「不說話的荷索」,字樣中出現「Becoming Extremophile」(成為嗜極生物),這也是以前有人用來形容荷索的字詞。看到這部就覺得很值得了,何況還有其他——形式和技術最亮眼的應該是<遺書/輸入的痕跡>,以前看過當代藝術試圖呈現「書寫等於身體消失」的作品,一眼望穿,鮮明是鮮明,也很無趣。<遺書>的好處是它真的運用了特別的軟體反映「痕跡」,整個作品的「時間實感」因此強烈得不得了。如果遺書有「自行哀悼逝去」的性質,此作就做到了「哀悼我們的哀悼」——這部很值得去現場看整體呈現。
另外,我覺得蠻厲害、複雜、言之有物又「好看」的,還有<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我所謂的「好看」,是看到它怎麼從比如「電玩」之類的仿真分離出來,不斷令人感覺到「不安的違和感」——傳統的「數位化身」通常訴求某種自足與封閉感,彷彿人投入角色或影像「絕無不妥」——但阿特金斯(Atkins)製造出的「不妥感」,可以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然後那個化身的頭髮造型,不知有沒有受到我的偶像貞子的影響(這部分好像可以專文討論,現在且略過)——對了,我本來想,貞子是第一個以頭髮令人分不清正面反面的人物,«大法師»沒有很用到頭髮,但脖子轉近三百六十度也是很震撼——如果真的可以那樣轉,應該不見得不好,可是人類的限制,就是有正反面,不能頭單轉。這部也有很多細節與劇本是我喜歡的。<可能>採用了類似「宣言朗讀與聲明分析」的形式,不錯。聰明又很「性感」。
寄望比較高的<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與<酷兒白蟻計畫>,我比較沒什麼被打到,有意思,但太「頭腦」了點。美術館的燈光不是很方便看附的小冊,多少有些影響。其他像<搖欄>或<生命遊戲>,該搖該打的我都搖了打了(還用了很花式的打法打了好幾分鐘),雖然是比較簡潔的作品,但體驗過程並不無聊,也算頗有收穫。這次看展犯的一個錯是照順序先看了<天堂+地球+喬·戴維斯>——重點是戴維斯其人其事,紀錄片來說,有點平平(是手法平平,內容相當精采),我覺得放在中段或最後再看較佳,紀錄片訊息很多,刺激很大(不看也還是可惜),但一開始就看,一個多小時看完出來時感官都有點疲憊,變成不是在最好的狀況中看其他的作品。當然啦,我前晚剛好沒睡很飽,可能也影響了我的體力。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