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1.昨天收到投票單了,來說一點個人的感觸:狹義的政治如選舉,其實是很粗糙的工作,光是要跟選民不停握手,這類事我就完全做不來。從好的一面來說,民主選舉,就不是孤芳自賞。所以當我說,選舉很粗糙,我是帶著敬意在說的。只要不是昧於事實或違法貪瀆,無論是哪個政黨的人,進去參與並維護民主制度,我都是有這個最基本的敬意。很多年前,我看一些年輕人在綠營,還沒有弄清楚選舉是件苦幹實幹的事,我心裡在喊糟糕,「以為在玩社團啊?」蔡英文第二次當選總統時,我看到當時幾個在我心底被標籤為「花拳繡腿」的工作人員,已經捨去自己原本的青澀與自我,成為「站有站相,話有話樣」的助選員,我掉下了眼淚:大家都成長了,成長到能夠去承擔那份「粗糙」——這很少是因為誰真的喜歡「粗糙」,而是必定從心底更深刻的部分,了解到「粗糙」的價值與必要。
其實像寫作或文學工作,照樣是有它「粗糙」的一面,有時翻開許多本書弄得一團亂,在影印機前耐心等待資料印出來(我曾對自己開玩笑,能夠等待影印的無聊時光是寫作之本),為了編排與編輯反覆確認,旁人會覺得可笑但不注意不行的細節——或許任何值得做的事,都是存在許多「檯面下的粗糙工要做」——沒有什麼細緻是從天而降的。陳時中與我暗自觀察的「花拳繡腿」最大的不同,就是「花花們」花兩三年成長的東西,陳時中可能是在幾週幾個月就已徹底了悟——當然,他是長者,也許對「不浪費時間」這件事,有更深的體認——我離那個年紀還有點距離,所以我對那種「放下身段,立地成佛」的心境,還比較只能用想像的。我是非常喜歡細緻的人,從小到大,都有長輩勸告我,「那麼細緻會活不下去,要讓自己保有一點粗糙的能力」——幾個月前,我特地去陳時中的見面會現場觀察,很有趣的事是,雖然當天幫他助選的多是女將,但陳時中本人應該是心思最纖細的——但他沒有用那個東西去自苦或自溺,而是能把那種纖細拋出來去中和其他人的粗糙,這樣做的時候,還不傷人——我覺得是蠻有啟發性的。
那天還有另外一個我懶得寫,就是現場會有一兩個人,在會後突然大喊大鬧給媒體拍——比如我當天看到的是有個人大喊「你愛不愛中華民國?你愛不愛中華民國?」有點無厘頭那樣——如果從媒體上看,就會感覺民眾對陳時中非常不滿,但在現場,就會知道「喔,原來是這樣」。
2.昨天看到曹銘宗(這個名字我覺得好熟,原來就是寫曹永和傳記的作者)寫林右昌,我實在想講一點自己的「未必準確選情評估」:我估計基隆民進黨會贏,不是蔡適應多厲害,而是林右昌太強了。我因為以前還有長輩住在基隆,隔段時間就會跑一下基隆,那時覺得「基隆大概就是那樣沒救了」——我對林右昌最初的印象只是「那個被柯文哲惡整的倒霉鬼」,今年的基隆城博會當然是我改變看法的關鍵。另外也是我聽落腳在那的人說各種細節,知道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原來林右昌做了不少前置的協調等等云云——美感、歷史感與光榮感——原來城市改變是可能的。基隆城博會令人太震撼了,沒到現場我也不會知道。就內容我可能還覺得是85上下,但整體規劃,周邊銜接等等,應該有95——基隆已經變成一個「讓人感動的城市」了。
從基隆回來以後,我不禁有種想法,「我要的不多,給我打七折後的林右昌」就好了。當然更嚴肅地看,評估市長、市政以及城市發展,還有更多指標,一定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回來說台北,政見裡面我較關心的是「社會住宅」,因為陳時中提的是「社宅總量百分之六」的國際標準,這很具體。
所以我就去看了蔣萬安與黃珊珊部分,黃珊珊提的是「社宅數台北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可是這對台北市本身沒什麼意義吧?台北市社宅數本來就是全國第一,作為首都,全國第一這個比法有點太含混。但她有意把抽籤改輪候制,這是好的。蔣萬安部分,我一開始看記者的報導,我想記者是不是漏報,他最主要的說法是,「生兩胎入住社宅減免」(減免多少?)——以及「額度更大的租金補貼」與「給年輕人更大的比例入住」,但看起來他完全沒有蓋社宅的打算(在錄影中看起來如此)——後來看到報導者的報導,在回答居住正義專業團體提問時,蔣萬安倒是有給出數字,但就是三人中較低的。我的個性是打死都不拉票的,我把看到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但一點都不想要拉票。沒有人的票是應該「被拉的」,沒人應該讓別人代為判斷。
3.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的「迷幻寄物櫃」表示:不是只有展場才藝術~~。它很好,還因為不用投幣就可以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