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今天遲到了。
1.昆德拉去世了。我一直喜歡«玩笑»更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偶爾會想,應該重看一下,才知道為什麼。都是二十來歲時讀的,當時應該還懵懂。後來也看他用法文寫的東西,感覺不太一樣。馬英九回中國掃墓時,演講說話混亂,那時我馬上就想到昆德拉寫杜布切克,在捷克被入侵時的「懦弱演講」。杜布切克的懦弱。像燈號一樣亮起。我自己都覺得這樣的記憶非常可怕。像杜布切克這樣的名字,對我來說,並不好記。當年讀小說,也沒特別留意,但是當某個情境出現時,杜布切克四個字竟變得如此鮮明、清楚。這類經驗就是會讓我覺得,文學還是很厲害的東西。甚至可以在那麼多年,也沒重看之下,就發揮作用。
2.佛洛姆:「......大部分人的『衝突』事實上是避免發生真正衝突的手段。」,«愛的藝術»頁163。——這個是看「白飯之亂」時想到的一句話。買賣東西時很有趣,就是會有那種雙方都希望彼此糊塗、「可愛」,美其名曰「不計較」的東西:賣衣服的店員說「給妳這個折扣我真的都沒有賺到了」,買衣服的說「我本來沒有要買那麼多件,實在是小姐太會幫我挑。」——雙方都在說廢話。這種「虛偽」可說是禮節、也可說是社交文法,其實賣方一定有賺,買方也是(買到合意的東西節省時間也就是賺)。除非是小孩辦家家。但為什麼兩個人都在「恭維」對方,彷彿在進行中的不是「買賣衣服」,而是「另一回事」,是兩個人「異常善良地在釋放好處給對方」?如果沒有這種「哈啦」的心情,就到網上買了。但這種「愉快的虛偽」也是有限度,比如我如果到賣遊艇的店,即使店員讓給我再多的「利」,我再會說話,也沒有意義——我不可能買遊艇。在飲食ㄧ事上,這類狀況就曖昧得多了。目前社會普遍有種聲音,認為學生對這類快炒店來說,就是「賠錢貨」,所以應該要有「感恩的心」,我覺得這樣的態度也不對。所謂「大人」應該不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人,而是比較能變通的人。
商家偶爾會碰到一擲千金的顧客,偶爾會碰到薄利多銷的顧客,沒有天天過年的。但是如果說應該完全不考慮學生這個因素,也會產生衝突,比如我看到店家在兩年前顧客的貼文,老闆在場時,似乎還會開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方案(唱歌部分),讓學生荷包減少負擔又能盡興——但要說所以這個店家就很尊重學生,也難說,因為中間可能就是兩造有什麼看對眼的東西,所以在商家的自由裁量部分,它就給了優惠,學生也貼文感謝,商家少些現金利潤,但賺到形象與感情(商業行為還是有感情因素的)——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廢話型的「禮尙往來」/「虛偽狡詐」——是不是「虛偽狡詐」端看你原本來自的文化,有人發現這世界這樣「虛虛實實」,會很震撼,有人則會覺得這只是本能式的生存方式。
過去我通常是「以身試法」吃東西的,從沒看網路評價。這次我就看了一些評比木柵餐廳的評論,特別是會給一星的評論者是什麼狀況。因為木柵餐廳有些我吃過,比較能知道合理否。其實即使會給一星,也未必很惡意,碰到「食材不新鮮」或「等待太久」大概是劣評的一大來源,有這兩項,即使「服務態度佳」或「手藝高超」都不易彌補。有個比較常給一星的,應該說很用心吧?他寫某家我的愛店(記得是給三星)的「炒飯」,批評「蛋香與鍋氣不足」,因為炒飯是我最沒有研究的一道菜,也少吃,所以沒什麼意見可說,沒有反駁的立場。不過此店有其他優點較不在其考慮之列。此人氣起來還會毒舌到說某家餃子店「竟然有臉叫自己餃子店」,我讀到是覺得很好笑,我猜這也是「戲劇效果」的一部分,美食漫畫裡,多的是搥胸頓足的場面。但店家可能感覺就不同。以前讀法國文學史時,忘記是什麼出處,讀到「廚師因為劣評而自殺」,我印象深刻。一直在想,廚師有某種旁人難以想像的自尊心,很值得研究。
因為敝人的母親手藝不精,程度到朋友還會當面告訴我,妳媽做的菜真的不好吃,所以我的美食起點一向不高,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覺得商家餐飲是美食天堂,這種「因禍得福」也不錯。再說那家我的愛店,也很好笑,它得到「好吃到不行」再加五顆星,竟然回話說「也太敷衍了吧」——我猜也許是朋友,所以這樣開玩笑。再說那個毒舌食評家,也有寫得周周折折,但我讀過後感覺,那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是麻油雞的愛好者吧」(我也不是),其實此人算有趣也力求公正,若是給出負評也會順便交代一些自己的「背景」,比如說「因為自己的口味比較偏台式」之類。說了些閒話,不算評論「白飯之亂」——因為我覺得真正的衝突應該不是表面的那些。老闆「經營用心但太愛面子」(我蠻驚訝地從照片與菜單上看到各種非比尋常提升快炒的努力),學生「並非奧客卻過份老實」(吃不到足夠白飯怨念就如此之深,退一步想真的很單純質樸——反過來想,學生很容易被取悅,並不刁鑽。他們也說「菜是好吃的」,壞心的人通常會不誠實地挑其他毛病,甚至會讓店家難以反駁。),這兩種人是天敵。老實的人完全不懂「給面子」是怎麼回事,這並不是品德問題。「愛面子」也不是很大罪過,但弄擰起來雙方都會非常可怕。這個事件挺讓人覺得悲傷。
3.再貼一下活動預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