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1.今早醒來,滿腦都是歐康諾的唱腔,大概是睡夢中一直在夢中播放。我對歐康諾的最後一個印象,是在音樂雜誌上看到的訪談。有種天真無憂的氣氛。她抗議教宗沒有正視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問題,後來導致她被抵制——這段歷史我先前不知,或是看到新聞當下沒想太多——以事態嚴重程度而言,只是撕毀教宗照片,是多麼溫和呀。忘記是誰說的很有智慧的話,所謂寂寞,並不是周遭有沒有人,而是「妳 / 你所看重的價值,不為其他人看重」。這就是歐康諾的寂寞吧。早年大家對神職人員性侵的事,敏感度很低。
2.如果七月只推一本書,我會大推史奈德的«到不自由之路»(這書名會讓人有點想到海耶克)。儘管它不是完全沒有可批評之處——我認為以某些史學標準來說,它會被認為太過一刀兩面,有時思考近乎表格化——而且它的高度解說性與介入的詮釋,往往是某些歷史學者不欲為的。但它還是太精彩、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切入點與資訊整合——作為已經許久不畫線的讀者,這次閱讀是我覺得,嗯,值得來畫線做筆記了。這本書是在2018出版的,我們現在說的,也還在進行的俄國侵略烏克蘭戰爭尚未開打(但對持久關注烏克蘭的人狀況自然不同。),嚴格來說,它可以說是「寫在熱潮之前」,台灣2023出版,下了新的副標,重點放在普丁——但是原來的副標更符合內容,它是「俄羅斯、歐洲與美國」——歐洲的情形因為我有點了解,我認為寫得很到位。俄羅斯與美國的狀況,我的資訊很零散,也有很多疑問。比如川普明明就不是什麼「成功的商人」,為何憑著這類形象進軍美國政壇?之前有看到一些分析,認為他的崛起與美國社會的厭女有關,我始終認為有點隔靴搔癢,彷彿有什麼更關鍵的東西滑溜走了。這本書解答了不少模糊不清的疑惑。
a.我首要想推薦給關心性別與LGBTSQQ權益的族群,史奈德本人並不算性別政治脈絡的研究者,但他提供了具歷史與政治性的爬梳,指認無論普丁、川普與歐洲極右的反同厭女,都不只是他們個人混蛋而已(當然他們也確實很混蛋),而是一整套有傳統與「實益」的政治操作。因為它們是有政治「利潤」的,所以力道與建制化會加強與嚴密化——我們應該非常注意「性別的國際政治觀」。
b.再來推對思想史與國家理論有興趣者。這幾年讀關於納粹的著作,我一直留心一個說法,就是法西斯是「有思想」的,它有一隊哲學家與理論——然而,是哪些名字與內容?——在«到不自由之路»裡,史奈德帶讀了幾個被普丁幾乎「奉為國師」的法西斯理論家,尤其是伊林——我覺得發人深省。法國其實有把普丁想主導歷史教育的相關文件譯成法文,在廣播裡唸過一些段落,我聽了只覺得頭皮發麻,不知道這種偏執是怎麼回事?但如果讀史奈德的分析,普丁「回歸民族主義」的架構與沈迷,就比較清楚——同時也揭露了其「危險性」。
其中關於打造與虔信自身民族的「純真無辜性」(也因此永遠在「受害者」位置),我認為也寫得非常好。(我雖然很喜歡杜斯妥也夫斯基,但這裡的一個屠格涅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斷點,是一直蠻有感的,就是後者相信有某種不同於西方的「偉大的俄羅斯靈魂」——也許杜原來是為體貼與鼓勵俄國人,這個東西,中國或台灣也是有,就是要不要「全盤西化」,還是要留小路......老是要「東方特色中西怎樣之類」。史奈德在這部分是比較簡單的——我一直記得某個香港學者說過的一句話,「根也是一種神話」,所以儘管我覺得可能不要太簡化,但並不是那麼認為外來/本地必須二分對抗。)
c.如果任何人對破解「玩弄語言遊戲」有興趣,史奈德的功力堪堪與歐威爾相比。對於任何政治上的「偷換概念」與「以詞害義」——他都非常有分析力——這也是歐威爾主張過的,不可在語言上邋裡邋遢。
其實這本書的益處三點說不完,但就推薦來說,應該還算夠。
3.«所羅門的偽證»第三部上市了,我寫了「解說」。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