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1.在看«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真是看不過癮——好希望內容再擴增至少三倍!我首先是從頭到尾快讀,看一下整個的輪廓,哪些是我原來多少有了解的,哪些是我完全不知的。整個在非常興奮的狀態——編輯的方針採用的是比較「展延性文學」的概念,所以包括歌謠、民俗書寫都被選入,非常有可看性。至於選葉石濤並不特別,但選的是他自評不高的言情小說<青春>。(盛)浩偉的導讀,定位其「記錄下現代舞在台灣的發展」——我讀了小說,倒是覺得有些有意思的地方,比現代舞複雜——想等慢讀之後,再整理想法。
另外,因為我看過台語電影«紗蓉»收藏在國影的廣告,所以第一篇我就直奔蘇致亨寫周金波——啊,致亨的史感真不錯,這篇真的超級好看。不過,我對周金波自己的講法都是有點保留——因為那時代的人,遭受了太多磨難與誤解,所以有非常多壓抑與「自暴自棄」——像林摶秋,都會把自己講得很低彷彿沒價值——這是不能輕易採信的——林摶秋面對日本影評人將他優點說的頭頭是道,他還很不甘願承認自己很不錯,這真是從歷史而來的彆扭。所以每回那時代的創作者用一種輕侮的口氣把自己說得不重要,我心底的反應都是:那是你在說,我要自己看過、讀過再決定。
2.這也讓我想到有次,我跑到屏東的畫廊看展,展間碰到一個年輕人,忽然聊到日本殖民時代,他的人就變很怪,開始說些超膚淺的東西,一聽就不是自己的話。但我從他先前的談話,推測他並不是沒有想法,我就直接說了我的角度,並問他:「你為什麼那麼緊張?現在討論這個主題,應該已經不用那麼緊張了啊?」他說:「因為我不知道妳是怎麼想的。」「嗄?所以你要先隱藏自己的想法?」——我後來回味了一下,我想他可能是害怕碰到陳映真附上我身——真是,都什麼時代了.....。我看起來有那麼老那麼教條嗎?(囧)
3.前幾天去吃小火鍋,出來時火鍋店門口的電視剛好出現郭台銘在說「三隻小豬」。我站著聽,心想,你不會真的低級到說,賴清德就是大野狼吧?沒想到他還真的這樣說。好乏味。
4.本來我沒要關心賴品妤摔倒,因為覺得摔倒上新聞很奇怪。不過,我認為不能信任的徐巧芯開始拿這事加油添醋,像是透過妖魔化賴品妤來妖魔化民進黨(或反核?)。沒看中天還好,看了覺得很說不過去。把賴品妤說成迴避問題的騙子,說不通——幾天前她都還在政論節目上直接談。——但我得老實承認,我沒怎麼認真聽,一邊在做飯。因為批評她父親賴勁麟的人,說得既不具體也不清楚,賴品妤的「回應」也是「其實沒什麼好回應但被強迫回應」。讓人覺得有點被迫浪費時間。好,我贊成不一定要到違法或弊案的地步才可討論、檢討,但就算是說「觀感」,所謂「觀感不佳」至少也要說一個「因為所以」的完整句子,但沒有。光是製造「有鬼」的氣氛,讓人很煩——就拿「賴勁麟身兼十八家公司董事長」一事而言,我花了一點時間了解,包括看完雲豹的聲明,又看了一些法院判決書。另外就是「特殊目的公司」(也有稱特殊目的實體,SPV,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不相同,但有可能是其前身。)的源起與作用。
「特殊」、「特別」這類字眼容易讓圈外人誤會,但它就是像「特別法」或「特殊教育」之類,與「特權」一點關係都沒有。是於法有據的公司模式,在再生能源公司上更屬常態(到處可看到「我們已成立二十家SPV」這類自我介紹),台灣都翻譯成「公司」,但不管歐洲或美洲,都不是用與「公司」同一個字。SPV的V是Vehicle。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用這個模式,與產業性質有關,有一卡車論文可查。如果你是反資本主義到覺得政治人物(包括家庭親戚)不能有商業行為包括經營公司買賣股票或在銀行開戶——你一以貫之,我也OK。若不是,就要把在哪個層次上覺得「觀感不佳」指得更清楚才行。
這段時間會解釋的人往往不好好解釋,氣氛有點令我想起,曾有(我在速食店聽到)年輕人抱怨,做電商,家裡老人聽不懂,以為他沒有實體店面,不是騙人就是被騙,害怕得哭。那些會解釋的人,說到「有些人聽到十八家公司就嚇壞」,就像說到「那些聽不懂電商會哭的老人」,像覺得「夏蟲不可語冰」。不過,我弄懂了SPV,還是不敢妄加代為解釋,因為隨便類比也不是非常妥切。只覺得至少要有最基本的觀念,那個「公司」根本不是普通想像中的「公司」,「十八家」也不是最初印象裡可能會有的「十八家」。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