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1.最近挺便宜的蔬菜是紫色的長條茄子。昨日工作到一段落,又被咖啡廳的冷氣冷到不行——明明披了襯衫,就提早回家烹調茄子。我喜歡吃茄子,可是總有點心虛,覺得好像做壞事。茄科植物在某些營養學專家的眼中,有「毒性」——這個派別連番茄都囑咐必須當心是否合體質。且一向不清楚它有何好處——不像深綠蔬菜,吃就對了。
剛剛心血來潮,查了一下,原來它不錯,有說它「活腦、抗癌、降壞膽固醇」——還有其他好處,我過去都不知道。但果然,文章也解釋了為何長輩老說「茄子很毒」——害我每次吃茄子的罪惡感與吃洋芋片不相上下。今天終於搞懂了它的身世與好壞原因——沒病的人完全可以放心吃。它的名字也好多,粵語叫它「矮瓜」(嗯,這有點欠敬意吧,那長條茄子又怎麼說呢?叫「高個子的矮瓜」嗎?)。吳語稱「落蘇」(這個令我滿意。)維基百科裡還說新竹人稱「昭惟」。茄子易吸油,所以健康吃就是學問。我曾試著做涼拌與咖喱烤茄子——結果都難吃——涼拌應該是因為醬做得不對。昨天做了一道沒看食譜的,用一點油熱鍋,約略可稱「紫茄煮薯泥」,馬鈴薯其實沒到薯泥的境界,只是兩者都煮很爛,配料加了兩枚香菇、蒜片、少許絞肉與鮭魚丁——調味只撒白胡椒,意外地非常好吃。——味道就是「讓食物彼此刺激出味道」,可稱「交響曲向調味法」。這有時超級成功,有時很失敗。所謂「廚藝」只用了「放下去煮」與「時間」。我本來認為鮭魚丁或許是違和的,但快過期了,就還是放——沒想到並不互斥。不知是心理因素或真的,今天覺得眼睛變舒服,眼睛的痠痛都沒了。
2.續上篇:«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我先看了自己「特別有記憶」的後殖民部分——真是難以想像,當年讀過的文章還「記憶猶新」——每個名字與文章蹦出來,都喚起鮮明的印象。忍不住有點想嘲笑自己:年輕時不好好放蕩,竟都在讀這些後殖民.....,妳也太沒出息了。那時候沒有壹週刊與四叉貓之類的「爆料」,像下期待續一直看「爆卦」的,反而就是這些辯論。——當年的筆戰也是有點像前陣子的「反戰」事件,突然之間,有些向來被喜愛或被佩服的學者,從此「寶變為石」了。也另有些我從此像「發現新寶石」(糟糕,怎麼說得好像寶可夢)開始特別注意,比如廖朝陽。他當年有些話,我現在還「背得出來」——彼時網路還不時興,儘管在心裡點評,這個我贊成,這個我不同意,這個我有但書,這個我還要再想想——但幾乎不太有太多與其他人公開討論的機會。現在看到宥勳相當有功力的爬梳,除了驚喜,也有種重溫過往所得養分的感受——宥勳下筆除了明快,以我的標準來說,我覺得他真是充滿了「溫柔的慈悲」,對所有的「壞中好」、「好中壞」都不吝分辨層次、ㄧㄧ指出——比看大部分只自限在羅列排比的論戰回顧,都要有意思太多太多了。——最近最愉快的閱讀經驗,當屬這一次。我最近大概抽不出空讀全書,但光這一篇章,我覺得已經值回票價。
3.也算繼續後殖民:<邪惡無所遁形:«情人»的禁忌連環與殖民殘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