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1.我不確定「不禮貌鄉民團」被賴清德控告後,是否會被判刑,因為法律未必會懲罰愚蠢。如果屆時發現「鄉民團」確實判斷力低下,卻自以為正義,或許不會判刑或輕判也不一定。不過,我確實想譴責聲援「不禮貌鄉民團」的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因為不能要求鄉民都有良好判斷力,但應該有權要求立委。民進黨說「時空錯置」,這是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還是不懂的用詞。
我簡單說明:2008年12月21日,兩名青少年(19歲與13歲<若干報導似誤報為14>,以下用19與13代稱)駕車遇警察臨檢,因無照駕駛或心虛衝撞警察,警察開槍,導致13半身癱瘓。民進黨包括時任立委的賴清德等人陪同家屬召開記者會,13的家屬提出國賠,民進黨則對警方是否執法過當,想必曾經提出質疑,甚至批評,這都可以想像。此時除了兩名青少年,連逃出來的鄧姓少女與警方都不知這兩名青少年涉及當年11月的方姓少女失蹤案,更不要說強姦殺人。
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如果質疑警方,質疑的只可能是「臨檢時是否不當用槍」(國賠部分也只可能是針對臨檢開槍問題),與姦殺案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姦殺這事,當時除了犯人,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說「賴清德陪同姦殺犯家屬召開記者會」,是時空錯置的意思。
13半身癱瘓後住院。3月,也就是記者會數月之後,曾被兩少年其中之一19打昏的鄧姓少女前去探望13並問方姓少女下落,13始對鄧說出方姓少女已遭殺害(之前13對鄧說「方失蹤」)。鄧報案。5月警方根據兩名少年供詞找到方姓少女遺骸,至此方姓少女遭少年姦殺案才浮出。補充一下,這原是四名青少年男女出遊,彼此認識或不深,也非完全陌生人——但同遊過程中,19心生歹意,命令13協助他將兩女分開,再用鋁制物打昏兩名少女等方式,姦殺方女。
如果報導屬實,19為主謀,13被命殺人時也畏怯不敢動手,但確曾幫助19壓制受害人手腳等等,13後來還為鄧女求情(鄧女首先被打昏,故對全部過程不甚了解),19才放生鄧女。事後媒體報導,因為已知案情全貌,便會從臨檢與記者會之前ㄧ個多月,2008年11月發生的姦殺案說起,彷彿所有的人一開始都知道13與19為姦殺犯,警方在追捕重大嫌犯(這是錯的,當時警方並不知其曾犯下重案)。——這只有涉世未深或閱讀能力低下的人,才會有的誤讀與誤解。
「不禮貌鄉民團」是否有惡意毀謗的意圖,我不作評論,但它就是「低品質與毫無可信度的烏龍爆料」。根據聯合報報導,林為洲現在的說法,不是責備開記者會,而是責備賴清德事後沒有向警方道歉,林國春說賴清德「沒有慰問警方」。這都是無聊當有事,沒事找事。利用一般人對殺人犯的恐懼,故意塑造「民進黨與警察對立,與警察對立等於和善良百姓對立」的簡化圖式,製造莫名恐慌與不信任感。
我個人非常同情此案的警方,因為看到射人頸椎致癱,多會立刻對警察產生憤怒,但射那個位置,據信是衝撞間警察在跌倒狀況中開的槍。第一時間內,質疑警方是否不當執法,也是人之常情。因為任何警察臨檢開槍事件,總有不同的可能,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此案經調查後,未認警方失當。但要因此就說早前對警方有所質疑,或有監督之意,即為打擊警方士氣,這也不對。再者,就算懷疑某某作姦犯科,一般不容易懷疑才13歲的未成年人,涉入如此重大的犯罪。如果家屬喊冤,通常都會相信只是未成年人無所事事,並非罪大惡極,而對未成年人與家屬有所同情。
2.影集曾經出現過一個故事,一名外科醫生後來精神有些錯亂,因為他為一個病人動了複雜的大手術,救回其生命,結果病人在重獲健康後不久,竟然跑去侵犯女童。外科醫生自責是否當初不應為其動手術,讓他死掉更好。這確實是一個悲劇。但頭腦清楚的人都知道,不該陷於這種非理性的自責。想想看,如果醫生拒絕為病人動手術,理由是,「我現在救他命,他以後可能會去害人」。或是動手術前卜卦,宣稱得知病人未來禍國殃民,所以現在不如見死不救——這根本就違背社會常理,也完全不可行。
現在林為洲對賴清德做的事,有如鼓動擴大對加害者的憤恨,如同,不能只譴責侵犯女童者,還要譴責先前幫加害者動手術的醫生,曾與加害者寒暄的路人,小時候借過加害者鉛筆的鄰座一樣,荒之謬之。照這類邏輯,外科醫生也要對女童受害家屬表示歉意,有種出食物讓加害者吃飽吃好長大的農人,也要去對受害家屬表示歉意——所謂愧疚感與罪惡感,不是這樣亂用的。
3.今天(星期五)起,為期三日的「傻瓜書日」展將要展開!我真的好愛!因為我太喜歡「傻瓜」這個稱呼了!可是我很愁,因為我今年的攝影書「扣打」已用完。因為我給自己訂的規矩是,「如果受了不該受的傷害,每一傷害我就可買一本攝影書慰藉自己」——但我最近過著不錯的開心日子,難道能找什麼人來傷害我一下,好讓自己再買攝影書嗎?目前我還在為「作法自斃」而動彈不得——不過,跟大家推一本我覺得很棒的期刊,是在唐山買到的,期刊名很沈悶,叫做«藝術觀點»,如果不是現場翻,我一定會以為是有點無聊的刊物。我最近在看的兩冊«亞洲的另類海»與«海浪的聲音那麼大»,都讓我超級喜歡——很久很久以前讀過拉黑子 · 達立夫的«混濁»,印象很深很好——«海浪的聲音那麼大»裡面,有更多他創作的詳情,非常有意思。好的期刊,有時確實是比一本書更能做出自由的主題…..。表示讚美,派出最近買的四枝打算當作禮物的筆(連明偉曾稱,以為妳都拿牙刷當筆的…..。)與之合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