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il y a 22 heures
- 2 min de lecture
1.對於擁核捲土重來一事,我感到憂心。823公投我會投反對重啟核三,不過那只是反核的其中之一的步驟。AI還是非常不行,摘要出的資訊看似沒有大錯,但沒有真正的知識與記憶。所謂「核能新轉變」上新聞時,我剛好在麵店吃麵,所以後來也查看了一下。
如果說核災還有不確定的成分,核廢的災難性倒是很確定的。新的科學技術怎麼發展,都是在「減害」與「縮容」,也就是有可能將毒性與體積減低,但在管理時間、成本與政治上,它是超過人類能力的災難。我第一次聽說,專家擔憂「人類沒法記好核廢危險與存在地點」時,非常驚訝——因為覺得這聽起來,怎麼都應該找得到辦法解決。但現實中,法國就發生過把幼稚園蓋在核廢料儲存地上頭的醜聞。可見記憶在過程中已斷裂了無數次。不到五十年前的八九民運,現在就有很多中國人完全不知道了,所以抹去記憶或扭曲使其無力,遠比我們想像得容易。
如果用「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邏輯去看,那就花大筆的錢,去使記憶行政系統可以高效運作,那是多少錢呢?
看看現實中的各種缺工問題,有些事也不是錢能解決的。核廢料造成的「礙你萬年」,會形成什麼樣的政經依賴秩序?在這萬年間,固然有人有企業可以用暫時處理,去賺取利潤,但我看來,這就如同要大家一起相信騙局,一直付錢給騙子差不多。
2.「沒有地點」就相當於「沒有」。擁核的說法我也去看了,說「地點其實很多,只是到那裡都會被反對」——以這個邏輯,擁核的想法就是「把反對弄到不反對或不能反對」——長年擁核的資訊戰與宣傳戰都非常綿密。«報導者»是童子賢拿五百萬來成立的,我很願意相信編輯部完全獨立不受任何影響。但我還是必須說,當讀到«報導者»看起來很中立、平衡的「溫和」報導時,還是請思考一下,「這樣溫和對了嗎」?
3.圍繞著黃國昌變節打這個議題,是容易與危險的。首先,他根本不是多有可信度的人,會追隨他的人就是某一群。其次是,他真正造成的影響是「如果他會變,今天還反核的人,明天難道不會變嗎?」——就這樣「釜底抽薪」,讓「反核」都像假的,使沒有接觸相關資訊與議題的人,輕易就冷漠或遠離。不批評黃國昌的荒唐很難,但使他成為聚焦點,也是危險的。「黃國昌非常可笑」,但他最大的作用是「讓其他不可笑的人也變得可笑」。黃國昌是政治理論必須思考與處理的超級危險人物。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