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補寫的星期五雜念
1.今天談一下«傴僂»這本書。本來出版社寫信問我是否願意與作者對談?可我當時忙得天昏地暗,儘管覺得看這書的背景,我不能說沒意願,可事有輕重緩急——今年不少時候我接到詢問,偶爾我會大吃一驚,因為讓我準備的時間太短。去年我特別滿意寫了克里斯蒂傳記的評論——時間趕不趕有時是看手上的工作,傳記的評論是屬於「插隊型」——那篇評論,若不是我對阿嘉莎的作品、自傳都馬上可以從腦海叫出段落,新傳記非常繁複,但我抓到的幾個重點,都不是只關於書,也關於女性世代的問題——寫完後,對我啟發最大,所以事後再看,還是很高興。另外,也推薦大家讀劉芷妤的«樂土在上»,聽說小說得到的迴響很不錯——難得有小說家讓我覺得,哇,問題意識那麼豐富,所以那篇推薦序,我也覺得算寫得「配得上小說家的用心」。來談«傴僂»。
2.大家是否記得前陣子有個關於重癱病人申請24小時照護,打贏訴訟的例子嗎?一開始我想,24小時,難道連病人睡著時,也需要照護嗎?後來那個例子,我有聽訪談詳情,才了解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完全是出於需要。因為世上就是有「不病不知道」,「不是不知道」這種事——«傴僂»這本書,後來出版社還是寄給我,我利用零碎時間,一下就看完。
在我去年一年的閱讀裡,這本會是我的「首推」——我本來有點擔心,雖然是芥川獎,但會不會只是炒話題?而且出版社是什麼意思啊,老寄給我一些乍看很慘的書,是把我當成什麼了?不,這本書雖然在介紹與書摘中,呈現了看似很挑釁的形象(其實甚至不是書中最挑釁的部分)——這份挑釁並不簡單——它是由精細的經緯度織就的,為了淋漓盡致逼出「自己這種人的真正位置」——因為,無論文學、科學、社會或歷史,都不把「這種自己放在中心」,所以,如何織出這個中心,作者不是要有自身經驗,而是要有極好的頭腦、勇氣與文學靈活性——「非如『此(我)』不可」。巴塔耶算什麼啊~~。或許知道這本書的人,第一個會想到與余秀華做比較,但我對余作品不算特別了解,憑我的記憶來說,市川沙央的佈局性更強,雖然用體育做比方也許不是特別好,但我閱讀時,不時為作者的「攻守自如」發出讚嘆。這是「文學中的文學」。
——前陣子為了準備策展,我把杏林子早期的作品看了一遍,我不能說它們沒有價值,可是受限於時代、社會意識(不足)與文學企圖心(較溫和)——在杏林子「太過友善」的書寫裡,我們也許能提高一些敏感度,可它很難「痛宰我們(讀者)」——「毫不修飾的不友善」是沙央把「挑釁做到最漂亮極致」的了不起的藝術成就。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感言,我會說:「謝謝沙央痛宰(作為讀者的)我」。
——借用高達,沙央的作品可以說,「不是要寫有關障礙(政治)的作品,而是障礙(政治)地寫。」正因為有這種文學高度,我不會把它推薦給所謂關心什麼議題的讀者,因為它會讓人了解的不是小說的主角,而是「世上每一人」——這是文學最基進的成就。
3.今年竟然有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的台文版了!裡面還收有我愛極的<手推車>(台文版有另一個名字。)「覺得幸福」——想要「原地跳十下」那樣,我還沒入手——但打算在2024結束前,就買到。必須認真對待真正的幸福。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