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8 mai
- 2 min de lecture
1.公車上,一個目測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男生,將外套往椅子上一扔,就開始睡。坐我隔壁。我自己也是愛睏一族,不免對他有些好感,看了幾眼他。他這樣放心睡覺挺美的,就不知會不會坐過站。隔著走道,另一個年齡相當的小學男生,每隔幾分鐘,就把他拍打醒來,問「愛睏娃娃」問題。我聽懂的一個是「某某遊戲是不是太好玩了!?」我想這「抬槓娃娃」大概是他好友,沒人聊天太無聊,所以老把他叫起來。
「愛睏娃娃」脾氣很好,被叫起來就回答問題,回答問題完又睡。我聽到他最後一句優美的話語是:「日常生活中,總會有需要脱衣服的時候。」(比如洗澡、換衣服,從他口氣就可以感覺他在一個很平穩的宇宙中。)——不知道「抬槓娃娃」問的是什麼問題。好像是「你為何把外套脫掉?」。「抬槓娃娃」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是哪一班?」
什麼?素昧平生就這樣把人家拍起來聊天——我禁不住想笑。幾個小學生突然慌亂起來,因為他們突然都到站了。「愛睏娃娃」豪邁地想把他的外套一扯就走,沒想到外套都卡在坐墊縫裡了。我趕緊幫他拉出來。——所有小小的快樂。敲醒一個同伴聊天,坐上公車就放開懷地睡——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快樂,可就是很實在的快樂。也不知未來會如何。也可能得病、悲傷,也可能長成非常有個人風格的大人——現在還看不出來。現在他們都只是有著微小樂趣的小孩子。如果真的生病或不得已,只能活到十歲二十歲也都好,總是見過這個世界,擁有某些好笑的時刻——例如拍打睡著的小同伴,例如想睡就睡。可剴剴連這些都沒有。最近太常因此事悲從中來。
我耐著性子聽了林月琴很沈悶(談論制度細節的關係)的談話。沈悶,但卻是真正有可能有幫助的:剴剴不是唯一需要幫助的孩子,要從制度面去彌補。我之前不知道林月琴那麼細膩。做社福但其實是逃避評價,只想換社會資本的,我年輕時看很多,所以不太輕易會相信社福人。目前看到林月琴,覺得氣質不太一樣——她簡直一點煽動性都沒有——這種人從政就凸顯不分區也是有它好的一面。——聽林月琴說,其他有兩個機構先拒絕了劉姓褓姆——所以,並不是機構都無感無專業——前面兩個機構多少算是擋了悲劇。雖然結果仍不幸,想遙遙向用過心把過關的人行禮致敬——雖然也不知是誰。儘管很關心這個案子,510我大概不會上街,因為聽說有些事不太明朗。對於這類事,我還是覺得「預防重於懲罰」。所以,我會很想了解劉姓褓姆所謂的「突然失去耐性」(有點像「由愛轉恨」)——那很重要,不是為了讓她脫罪,而是了解未來可以如何預防。
2.今天難以選擇是朱立倫還是翁曉玲,哪個的荒唐比較嚴重。兩個真是有得拼。
3.«永別書»再版,預計下星期上市。把封面放上來。祝大家「有(睡)覺最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