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il y a 5 jours
 - 3 min de lecture
 
1.關於中國宣布對沈伯洋立案調查,看到新聞報導,栗正傑說,這叫「殺雞儆猴」,又說沈伯洋一定害怕,還有些話意思是,沈伯洋為了當不分區立委,付出這樣的代價不值得。沈伯洋怕不怕,我不那麼關注,我倒是覺得栗正傑很不像話。有人「殺雞儆猴」,總要先問是非吧?哪有就急著要大家「快像猴子一樣害怕」——明明知道,「被殺的雖是雞」,要嚇的是「猴」。還退將呢。猴子才會被嚇,人在這時,應當清醒知道「殺雞之惡」才對。栗正傑這就叫做「為虎做倀」。在自由民主的台灣,絕不會只長出一個沈伯洋。我對沈伯洋只有兩點有意見,一是這位老兄有時不吃早餐就開直播,望他周遭親友,能對他稍加勸戒,早餐還是很重要。二是他的髮型水平超級不穩定,極易造成對本島髮型美學之誤解——但此屬個人自由範疇,我不滿歸不滿,不覺得可以隨便干涉別人的自由。除此之外,我看沈伯洋這人,沒啥毛病。真的去看看黑熊的出版品,會提醒人避難時要帶指甲剪的這種書,到底會造成什麼傷害?完全不懂。
2.看到大人或父母殺小孩,總是很難同情。然而,碧潭簡女溺斃二女一案,看到詳情時,也會覺得重判無益,多思預防才是。
我看到這案的一個細節,非常感慨。我想談談「改善的暴力」。最初讓我對此有領悟,是在學(電影)經濟學時,有個理論談到「升級」或「擴充」時,有時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與損失。這個現象放在日常生活也通,比如想要將房間佈置得更好,結果導致失手弄壞家具。想要提升生活品質——假設是增加運動次數,但因為縮短了其他事務的時間,反而出了車禍。
所以,有時我在「改進」時,總會提醒自己——「改進之前」,也「過得還可以」,就是為了避免「改善的暴力」。
3.我會注意這個問題,是因為後來的報導多找不到先前看到的這段——如果報導沒有不實,簡女原是因為找(另一家新的)麥當勞不順,改為「想帶女兒去碧潭坐船」,但到了發現原想搭的沒開——看到這,我就非常感慨,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總想給出更好」——帶小孩划船,事實上還是很累的一件事,精神不緊張時沒差,但壓力大的時候,只要多付出一分,都可能危險。這時如果能像佐賀的阿嬤一樣,祭出例如「我不需要數學,也能活下去」(當孫子數學考很差)這種哲學,隨便找一處吹冷氣——其實丈夫與公婆要求她大段時間都得帶著小孩在外,是非常大的壓力——若說帶到任何消費場所如超商一整天,也許上洗手間沒問題,但大人可以想心事,小孩「沒活動」,總是不太妥。一開始提出要她「整天出外蹓躂」,也太低估這會造成的壓力了。
——七月是熱天,說真的親子友善的公共空間很少——有回夏天,我找了半天,決定帶很小的小孩去畫廊(主題是韓國藝術家的「狗」雕塑,因為小孩愛狗,我覺得也有為他打算,不是我自己想看而已),結果小孩看到每個展品都想抱,眼看我有陷入破產的危機,還是不能久留——育幼裡的階級問題蠻大的,除了從社會空間設計下手,社會的階級心態也是問題——總之,讓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小女孩,必須在外頭那麼長時間,這事就非常不對。
簡女因為一眼在衝突中失明,從中國來台後,與公婆溝通不順,很容易自我評估為「處處降級」——好強的人,多半會想「重新趕上級數」,這種壓力是可怕的。
像很多人一樣,我前陣子也讀了«腦能量»這本書,有部分會覺得,這書不算真的講了很多新的東西,除了粒腺體專題外,預防腦部疾病如各種情感疾患,仍然不外注重飲食——避免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對「壓力」的描述,比較超越一般所指的「個人調適與心態」,舉凡歧視、霸凌等等——社會帶來的壓力,也在列舉之中。
«腦能量»這本的好處是善於比喻,且細節富啟發——比如都說「多吃纖維有幫助」,但究竟為什麼呢?有比腸道健康更多的原因嗎?我自己雖然頗愛高纖,但也曾疑問,吃那麼多「好像紙」的東西,真的很必要嗎?書裡給這一類的「健康知識」,更詳盡的說明,比如它究竟促進與帶來了什麼,所以其實是還蠻不錯的書,對於破除對憂鬱症等疾患的污名與誤解,也不無助益。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