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雜念
- Nathalie Chang
 - 28 oct.
 - 2 min de lecture
 
1.難道是我太膽小嗎?台中動保處10/14「未採檢」的態度,令人感到費解。誰是誰,誰做了什麼——因為台中農業局的說法變太多次,到現在都難以了解基本事實。理論上,應該對台中市政府與市長盧秀燕感到憤怒,但我目前的感覺比較是害怕。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越來越脆弱,漫不經心會帶給他人許多困擾與痛苦——我對台中始終有種特殊的感情,覺得它沒被治理好,非常難過。是不是一種「不必連任症候群」呢?柯文哲也是第二任時,想著要競選總統,又不必連任——市政就越來越不像話。
2.我前陣子(非洲豬瘟事件之前)本來想在雜念放一段關於菜市場,賣豬腳小攤的故事——後來刪掉了,因為覺得好像寫了太私人、太瑣碎的事。現在把那段文字再找出來,是這樣的:
木柵菜市場有個攤賣滷好的豬腳。我覺得該補充點膠質吧,就會買上一點。第一次,是因為夏天晝伏夜出,有天早上六點多工作結束後經過,發現這攤是唯一那麼早擺出來的。當時想,衝著這難得的相遇,就買點。前幾天又買了——我站在攤子前,想,如果現在女老闆對我說話,我就會崩潰——不,我不總是對市場裡的叫賣反感,趣味的金句,我還會記下。然而有時即使上菜市場,也處於「渴望寧靜」的狀態——當天,我就是。也可能是工作完,神經比較易碎。
為什麼會覺得賣豬腳會比賣蔬菜喧嘩呢?錯誤的刻板印象。那天我非常快樂,只不過是買點零碎東西,都覺得女老闆「非常給我空間」。她不是不說話,都會說明怎麼賣。但除此之外不多話不多事。離開攤子前我想道,「我哪裡是買吃食,我還是買到清靜」。
會想找出來是因為——前幾天經過,但願是我的錯覺——我在那像支禪般淡定的年輕女人臉上,看到一抹驚慌——我跟她買了一些筍絲,那是攤子上除了海帶以外,少數的非豬肉產品——沒打算買,是因為想等事件狀況明朗點,且我本來就只有心血來潮才買熟食,也不想突然改變習慣。這攤通常生意很好,總是有別的顧客在前或在後,那天只有我一人,不知是湊巧或怎麼著。其實連筍絲都有點是慰問的意思——因為熟食固然好吃,對我來說口味都還是偏重。應該是很節制的人吧,那抹驚慌一閃而過,可就留在我眼裡、腦海、有時也感覺胸口隱隱作痛。
3.«弱者的武器»——我本來以為是出版很久的書,原來是今年10月,那算新書了。很好看,很推薦。工作到凌晨,非常疲倦的時刻,翻開«小說燈籠»——即使像<黃道吉日>那麼「小」的作品,太宰都寫得那麼好——繁複地寫「戰死」——這故事令人想起張愛玲說«金瓶梅»的好,西門慶喪子,應伯爵生子來借錢一節。<黃道吉日>則是別人在死,「我」在結婚。太宰還是最了不起。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