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8678778_10156451663622159_6316820487712
  • Wix Facebook page
  • Wix Twitter page
  • Wix Google+ page
Recent Posts
Rechercher

星期二雜念

  • Photo du rédacteur: Nathalie Chang
    Nathalie Chang
  • 27 oct. 2020
  • 2 min de lecture

«DAU退變»真的很值得進電影院看。

雖然介紹很強調一些計畫性或彷彿實驗群居的東西,但真正好看還是影片討論的問題,比如共產主義的宗教性,在台灣很長時間都習慣說「沒有人性的共產黨」,這其實很不能對症下藥,在共產黨的歷史中,那種想佔有確保「更好更高人性」的「科學夢想」,很少看到電影討論得那麼細膩的。且細膩並不是電影中出現的言論,而真的是「電影的」。尤其是靠近六小時結尾,當一個「被當成Gay」的美國心理學家出現那段,拍得尤其好看。這人究竟是不是同志是不確定的,畢竟電影中的男人「以握手的方式判斷出來的同志」是有點好笑的。這一段也不是很多小說已經處理過的共產黨或左派早期恐同與迫害同志的情節,它總結了更多更複雜的面向。此人的「我不捲入也不關心仇恨偏見更不想教育你們的態度」,真是拍得太好了,在場的小法西斯共產黨青年(這裡絕對會想到大江的十七歲與三島的午後的曳航),非常準確的說「你像個聖人」。這裡不是「諷刺某人清高」,我看到真覺得神來之筆,因為這種「聖人的漠不關心」,「有意識地窄化注意力的面向」——完全可以與作為「共產黨精神內面追求聖性」的那一面成為「對稱性的存在」,兩方都可正可負,電影裡,美國心理學家從頭到尾佔了上風,在於他具有「對歸屬感與群性的致惡危險」高度的理解(除了稱他「一個張愛玲」,我不知該如何形容那種聰明扼要)。豬跟蒼蠅王的關係有點太明顯了,或許還有點«動物農莊»,不過其他動物如牛如馬,因為象徵意義更發散,想想也沒可能比豬是更好的選擇。他們「想殺他或虐他」,因爲「此人激起了共產黨人的愛意」。異己可恨不在相異,而是異己身上竟有「我深愛物」:共產黨與聖人的激情都有對激情對象之外事項毫不動心的那面,這兩造是「再相像不過了」。


再說兩句關於「聖者的競爭」,我覺得這就是「比共產黨歷史深遠的暴力起源」,共產思想鼓勵並加強了這個「我欲成聖」的部份,但有很多相關的問題被壓制與速成處理,比如是靠黨評斷指導保證聖不聖——儘管傳統宗教也有很複雜的「認證」想「品管」「聖魔一線間」的問題,但總之,黨評無法解決「聖偽」的問題。(這部份也可以再回去看台灣有出版的«犧牲»一書)電影小提到東歐開始對蘇聯有所異議,雖然驚鴻一瞥,但就歷史來說,頗具關鍵性。——本來不想花太多時間聊電影的,忍不住還是閒聊起來,這真是足見我不是聖者。(哈)

 
 
 

Posts récents

Voir tout
星期二雜念

1.到底是做什麼之後,「又是一條好漢」?我今天覺得是「大睡一覺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連日寫稿,覺得自己好像都「花容失色」了。今日交稿後,回了幾封特別要緊的信,倒頭就睡。大概睡了兩個小時吧,在浴室照鏡——臉上已經看不出「寫了幾天稿的疲倦」——真的,再生力未免也太好了。出門倒...

 
 
 

Comentario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Featured Posts
Anchor 4

© 2014 by 張亦絢.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