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雜念
- Nathalie Chang
- 18 mars 2022
- 4 min de lecture
1.最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寫了導讀,其實書中每個單篇都值一篇評論,可導讀主要是抓幾個大的脈絡,所以那種「我喜歡這個段落或那個細節」,全部都忍痛割捨。本來很想寫這本書出現的所有的「襪子」,也好想談更多本書有篇寫到薩米(北歐的原住民族),但最後只抓大的與比較容易被忽視的面向說,沒有就單篇單篇的不同內容與風格評論——因為每篇的異質性頗高,如果ㄧㄧ寫,鑽到太裡面,必定會壓縮掉抓大脈絡的篇幅。但寫導讀時,是一口氣把所有篇章裡龐大的資訊量全記起來(就像考試前~~~~,我對短期記憶剛好有些特別的竅門,筆記成一張紙大小),然後過濾出幾個面向——但書好看,還在那麼大的資訊量,讀的時候完全不像歷史書那麼沒有個別性——這個選本的特點是文學的選法而非只是歷史的——歷史的選法不一定不好,可文學性的選法的好處,看這本會更了解。總之,真的好看。唐山與有河都貼出來了,所以書也都到書店裡了囉。這本我真的很想買一百本來送人,跟沐羽的«煙街»一樣——«天真的目擊者»如果說亞隆夫婦,台灣知道的人應該非常多才是,兩個作者在台灣都持續有翻譯出版,這本瑪莉蓮編選,其夫與其子都有參與一部分。
2.這個月看過«時代革命»與«花果飄零»,再加上應該是二月的«在車上»,看電影的慾望終於有點飽足——這三部是絕對要去看的,星期三我還是抽到空去國賓長春看了«尼羅河謀殺案»與«貝爾法斯特»。主選是«尼羅河謀殺案»——因為我看過更早版本的——對導演選中這片重拍非常激賞——因為這是阿嘉莎作品中與「表演」關係最深的,前面的版本我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個版本就非常好,非常想知道新版與舊版處理「那一場戲」的高下——«貝爾法斯特»是看時間排的——«巴黎夢想家»若時間排得起來也想看,因為聽說是巴爾扎克改編的,這幾年對重新研究巴爾扎克有點興趣。«尼羅河謀殺案»比了關鍵的那一場,早版的更優,因為導演有個想法,更凸顯某種「犯罪者的痛苦」,那個社會批判有點深奧,可是真的非常好。所以在「關鍵ㄧ景」上,老片在我看,是勝出的。可新版也有非常多可看的東西,應該是編劇與導演設想,如果阿嘉莎在今日會怎麼「與時俱進」,但整體還是回到比較本格,心理景深沒那麼強,把所有人物拍得漂亮也是很不錯的——記得有回我看影集,有個非裔女警一出來,我就覺得難受,我覺得我應該不會有種族歧視才是啊,可是為什麼有奇怪的排斥感?後來我研究了一下,這個女警身材特別高大,可是導演與攝影完全沒有考慮到她與其他人的差異,仍然用其他演員的構圖法套在她身上,結果就是只要有她的畫面,就顯得特別有壓迫感——新版的«尼羅河謀殺案»就是個反例,不論什麼膚色身材,都得到平等加值。阿嘉莎自己的哥哥就是蠻會哄女人照顧他,本身有點游手好閒,因為是自己的哥哥,即使在傳記裡,阿嘉莎也寫得很含蓄,不過,她應該因為這個哥哥,特別感覺到某種「甜心男人」引發犯罪的可能性。後來發現«貝爾法斯特»也是同一個導演,就是飾演白羅的布萊納,原本我不知道的,只是因為覺得「北愛的電影看得比較少,有點興趣」,難怪一個大場面一個沒什麼大場面,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非寫實的戲劇感,害我第一時間還想:咦?這是新風潮嗎,全用類似手法——原來我不注意就弄了個「布萊納日」——兩片都喜歡拍舞蹈,«貝»我也還蠻喜歡的,雖然有些東西有點浮也有點老套,比如說到童年永遠會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祖父母永遠都有生存的智慧(好啦,也許真實就是這樣)——但有些小小的筆觸,還是不錯——我自己是大約十二歲離開「誕生地」,雖然只遷了一個行政區,且我個人以為自己是「到哪就能適應哪,沒有宅在哪的執著」,但認真想起來,那還是某種創傷,無論任何時候,我進到或想到大安區,都是有那麼一種「不高興的感覺」,客觀來說,大安區也沒什麼不好,可那就不是「我身體裡內建的空間感」,所以總有種排斥感,覺得不是能放鬆的地方。但對誕生地,就是會有種「天長地久」的感覺——其實我認為人都是要能往外闖到處看看,要有各種冒險性格才好——台灣沒有跟別的地方接壤,能夠出去看看都是好的,可童年誕生地這種東西,必定有什麼非常珍貴分析不來的東西,使我們不是因為它方不方便(什麼細緻一點的東西都要離開木柵才買得到,衣服什麼連中正區也都強一些)漂不漂亮——就是毫無保留神秘地愛著它。
3.我只是移了一個行政區,都覺得「內在飽受打擊」,想到普丁轟炸烏克蘭,非但迫使烏克蘭人得避難,連原本有的城市也得重建,我就不能不火冒三丈——前幾天看了一個英國的節目,是邀請現場英國的官員與現場來賓討論「為何不設禁飛區的問題」,不設禁飛區,目前看到美英都有出來解釋,說那會使戰爭升級地非常快,應該用「不是設禁飛區的方式努力達到禁飛的目標」,現場問有哪些人是覺得「無論如何想要支持禁飛區」,我本來想「會不會是比較魯莽的年輕人」,結果鏡頭帶到,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她說「沒辦法了解要避免戰爭的想法,因為她認為『我們已經在戰爭』了」——聽了真的覺得很悲傷,今天18日下午五點,是外交部截止民眾捐助物資(請看規定中的20種與指定藥品),不太懂的東西像藥品我就略過,希望懂得的人來就好,餅乾我想也有義美應該更好捐,衡量自己的能力,前幾天這事我也辦了辦,我是很計較很怕愛心被騙的,外交部出面就感覺放心一點,可以親送也可以郵寄,因為我有注意到日期,所以用了郵寄。
請先上網查捐贈相關規定與物資清單,包含物品與藥品。
物資寄送/親送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2號。 (非外交部正門,靠公園路西側大門地下一樓停車場)
Comments